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舆论预期中国将进一步实行货币宽松政策

发表时间:

中国上周以超预期力度降准后,路透社表示,未来依然可能降息降准,而 暂时受阻的地方债置换有望以“财政货币化”方式加快推进,同时向政策性银行注资并提供再贷款等工具也是可以预期的。

生态、健康与科技
生态、健康与科技 © 网络图片
广告

先谈未来依然可能降息降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近来流出中国的资金飙升,这使得中国央行不得不赶紧想新办法刺激银行放贷,削减借贷成本。在外汇占款少增约1万亿元的背景下,降准1个百分点大致对冲外汇占款少增所带来的影响。

路透社通过几家银行的经济师的分析提出了预测。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周景彤指出,“从增长、通胀、流动性情况看,二季度货币政策还是有放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包括降准和降息。货币政策的几大工具运用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而且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实际利率是往上走的,再从外汇占款的变化等几个指标看,降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总的来说,降准降息在二季度都是有可能的。

再看地方债置换。中国财政部最近表示,将允许债务负担沉重的地方政府发行有明确政府担保的新债券,以置换现有债务,这些债务主要是银行贷款。目的是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同时给它们更多偿还债务的时间。但长期以来作为地方政府债券主要购买方的中资商业银行已不愿意购买新的地方政府债券,因为它们认为债券收益率过低。

华尔街日报报道,作为对策,中国央行将允许中资银行用地方政府债券换取贷款,来提振流动性和放贷活动。根据拟议中的信贷释放计划,中国的商业银行将被允许把它们购买的地方政府债券作为抵押从央行获得三年期低息贷款。中国央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银行向小企业、民营企业及政府支持的其他部门放贷。 据了解中国央行想法的官员称,这些贷款的利率可能被视为中期基准利率,从而可能为央行提供了另外一个引导利率的工具。目前中国央行主要通过基准存贷利率和银行间拆借利率影响市场利率。

路透社引用浦 发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宏观分析师曹阳称,央行接受商业银行以地方债为抵押对于金融体系稳定和效率提升仍是有益的,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仅承担低利率地方债的 “过手方”,货币政策发挥了“准财政”功能。从商业银行角度,可以得到低成本的基础货币,同时在购买低收益地方债中本质上的“通道职能”并不会对资产端配 置构成太大压力。

中国房地产报报道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央行将允许中资银行用地方政府债券换取贷款的报道。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前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考察重心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在工商银行主持座谈会。“实体经济垮了,金融怎么支撑? 企业融资成本下不来,将会严重影响就业、创业。金融企业最后也会受到冲击。”李克强总理说,“宏观政策下一步会想办法,银行本身也要想办法。你们处在关键岗位,任务艰巨,责无旁贷!” 招商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结合李克强总理周末在考察国开行、工行时的谈话,可以认为,加大贷款投放、降低贷款成本已经成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大幅降准后再大幅降息,才能更有力落实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同时财政政策发力也值得期待,经济形势将不会允许政策狂奔戛然而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