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曼谷专栏

习近平访美 中美关系更趋多元

发表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28号赴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消息引起国际各界的密切关注并随之掀起了褒贬不一的密集评论。今年来中美之间因南海问题摩擦不断,近日又传网络攻击事件,无疑再给中美双边关系蒙上一层阴霾,数月前中国飞机驱逐美国侦察机,泰国媒体甚至推出电视评论节目题为“中美之间会开战吗?”。

广告

为此泰国媒体多半认为中美领导人此次会晤,或是为了修复两国之间已经亮起红灯的双边关系。不过也有泰国学者分析认为,习近平此次访美,或将促使已经多元化的中美关系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泰国《空察叻报》日前刊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出访美国的消息时附带评论指出:习近平此番在一行中国精英企业家的陪同下出访美国,猜测中国领导人在促进中美关系的同时还是少不了要打“商业牌”,如今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尽管中国之前也遭遇严重股灾和金融动荡,但它毕竟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经济体。美国虽然在人权、网络黑客等问题上抨击中国,但美国也始终乏力摆脱对美中贸易合作的依赖。甚至在解决许多棘手的国际问题上,美国还希望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文章最后指出,美中双边关系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糟糕。

泰国朱拉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一篇分析文章则指出:冷战过后三十年,中国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经济发展政策,如今中美双边关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过去的“美国主导”转变成今天的“相互依存”。观察这种新型的双边关系存在三个特点,即:中美交流与合作日趋多元化;双方正日渐淡化军事角色;彼此在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上态度更加一致。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中美两国之间相互交往和沟通的渠道较以往更多,交流方式更趋多元化,从过去侧重“以官对官为主”的交往,演变成现在国家对国家,政府对政府,城市对城市,民间对民间,国企对国企,个体对个体的多种交流渠道。这些多种多样的交流渠道未来势必给双方合作带来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制订相关政策上更能增进融合度。

就分析中美评论人士以往传达出的信息可见,中美之间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坚持与隔阂正在退减,两国政府在磋商重大经济与战略议题的时候,双方的脚步正在靠拢,并非愈走愈远。这一点可体现在巴以冲突问题、推动北韩无核化,以及世界能源与气温变化等国际性议题上。然而中美关系发展中所存在的障碍,同样是中美两国政府无法逾越的鸿沟,相信两国领导人不会做出让步,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西藏问题、法轮功等等。不过在这些问题的发展与演变中,中美关系也并非只是受到负面影响。譬如台湾前总统陈水扁时期的台独事件,反而令中美双方都进一步认清形势,从而冷静下来继续观望。

对比之下,泰国华文媒体《世界日报》对习近平访问美国之行的时机不够看好。排除经济方面的干扰因素,时逢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几乎在同期访问美国,加上美国国会部分反中议员的批评声浪如潮,评论人唯恐习近平在美国当地的民意支持上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