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中国现行能源政策能否兑现减排目标

发表时间:

中国是全球能源第一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第一污染大国。面对遏制地球快速升温带来不可逆转的环境后果的压力,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将在2030年,甚至更早,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升到20%。根据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煤炭仍然是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燃料,所占比重仍然高达66%。中国是否能在现行的能源政策下如期达到所期目标?如何解释中国太阳能产业在国内市场面对的局限?我们采访了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涂建军先生。

中国河北石家庄某煤电厂烟囱吞云吐雾。图片摄于2015年1月28日。
中国河北石家庄某煤电厂烟囱吞云吐雾。图片摄于2015年1月28日。 图片来源:路透社/Kim Kyung-Hoon/
广告

法广:中国政府已经就减排定下具体目标,但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发展的压力 ,这些都形成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在您看来,中国现行能源政策是否足以达到这样的目标?难点何在?

涂建军:中国碳排放是否能在2030年达到峰值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感觉,从目前能源行业的消费数据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国内GDP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来讲,速度并不低,但如果我们看能源消费情况,看碳排放增长情况,越来越多地看到GDP增长和碳排放有脱钩的现象。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能效的改进,第二是中国经济向服务性的方向转换,重工业未来在经济里的占比会越来越低。

我个人感觉,难点,最大的一点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中国经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弹,这可能会给节能减排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第二点是国内能源政策总体的指导思路很好,但是,在具体执行时,细节上可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问题是,煤电装机已经处于容量过剩的情况,但地方政府上煤电(厂)的热情依旧非常高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未来如何将中央层面的,比较好的指导思路在地方层面具体落实下去,这是节能减排能否达到目标的另外一个大的不确定的地方。

法广:中国已经是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中国希望在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重提升到20%,太阳能是其中重要的新开发能源。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太阳能产业似乎产能过剩,不仅出口在国际市场几乎一家独大,而且,有报道说,中国太阳能的产出目前并没有物尽其用,有些厂区并没有满负荷运转,为什么?

涂建军:中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首先要看到成绩是摆在首位的,因为中国的光伏无论是装机量,还是本身的制造能力,已经是全球第一,如果看未来的发展,也必须看到现在的问题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第一,客观来看,上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周期比较短,如果上输电线路,从审批,到建设的周期必然长一些;第二点,现在一些体制没有理顺,包括财政部的光伏补贴,程序过于繁琐,这也导致很多光伏企业的补贴迟迟难以落实下来。我想,这都是未来,下一步改革需要具体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讲,电力行业很多配套的文件刚刚落地,这段时间比较忙,我还没有仔细观察研究,但我想,无论如何,改革推进的方向会越来越有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未来大规模并网。国际能源署未来在这方面随着IEA中国能源合作中心明年在北京落地,我们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内相关的政策探讨,以及相关的一些国际合作的议程里。

法广: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没有能源是绝对清洁的,太阳能产业也同样有污染问题。中国的能源需求巨大,可再生能源需求量相应很大,这是否也会带来新的污染问题呢?

涂建军: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的,我们所说的清洁肯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无论如何,即使太阳能光电板制造产业链有一定的污染,但总体来讲,它同煤电这种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太阳能还是相对清洁得多。我想,从未来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温室气体减排的角度,进一步加大光伏和风能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结构,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事,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国际社会,还有国内一些相关企业和很多团体,对此都有比较高度的共识,那么,未来无非是克服各种体制性的障碍,把各项目标,各项任务更好地落实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国已经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不过,目前,这远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污染国的现实。相对于煤炭,核能被看作是清洁能源,但如今核废料的运输与埋藏都俨然是过街老鼠。新兴的能源产业在带来希望的同时,是否能避免重走核能的老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