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中国强化涉足中东,是改变美国单边主导世界秩序战略的一环

发表时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9日至23日出访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习近平访问中东三国的分析评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1月23日在德黑兰会晤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1月23日在德黑兰会晤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 DR Irna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 “这一访问能够按计划进行,沙伊两国都向中国领导人铺出红地毯。世界大国中或许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与中东所有国家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这也是大国中唯一的。大国都绕不开这个各方利益错综交织的地区,中国同样不例外。”“应当这样说,中国与中东彼此矛盾重重甚至经常交恶的所有国家都是朋友,不是我们如履薄冰、刻意左右逢源的结果。”“一直有人认为中国到了倚仗自己经济实力积极参与中东地缘政治构建的时候,并且预言中国会把与中东的平等合作转化为域外大国同中东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外界经常误读中国,以为中国宣扬大小国家平等是‘装出来的’,是中国作为崛起大国的临时策略主张。只要中国对中东怀有严重战略私心,肯定是藏不住的。中东太复杂了,任何刻意的平衡术都会弄巧成拙。”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上个世纪中国对中东事务毫无置喙的空间,2002年9月北京首度任命中东问题特使后,影响力逐渐提升。2013年中国积极参与伊核问题的‘六方谈判’(中、美、俄、英、法、德),成功劝使西方放弃强硬立场,最终促成伊核协议,展现出解决全球事务的能力。中东问题原本复杂,沙乌地与埃及是逊尼派的大国,伊朗则是最大的什叶派国家。中国过去秉持不干涉外交原则,对中东的和平走势影响有限。美国总统欧巴马最近发布的国情咨文还提到:全球民众不会指望北京(或莫斯科)领头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习近平此刻出访显然推翻了白宫的说法” 。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2004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其核心也是为了促进经贸合作。这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战略大相径庭,当时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为同苏联竞争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而主张输出革命,对阿拉伯国家强调相互支持彼此的反殖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并争取对方声援北京取代台北在联合国的地位。从政治挂帅外交到以经济为中心的中国外交,随着各方条件的改变,又到了必须做出调整的时刻。就中国本身而言,一方面是因经济规模的壮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加深,而越来越面对国际市场期待的压力;此外,国际社会也期待中国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全球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也进一步威胁新疆原已不时面对的安全挑战。东海、台海、南中国海局势趋紧,以及北京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所需要的国际和平环境,都意味着中国的外交不能再仅着眼于经济,而必须更注重战略安全。”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 “中国强化涉足中东,也是习近平放弃‘韬光养晦’、想改变美国单边主导世界秩序战略的一环。从2013年,以上海为总部创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翌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设,被认为有替代亚洲开发银行的功能。2014年,习近平提出成立APEC自由贸易区,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伙伴协议(TPP)竞争,也可能使美国建立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挑战。‘一带一路’也在突破美国‘围堵’。中国对外输出基建、投资、人力,希望把邻近经济体融入中国经济体系,邻国如出现对中国的结构性依赖,中国就有望达到美国二战后欧洲‘马歇尔计划’的外交效果。中国的‘基建外交’具地缘政治意义,包括酝酿中的尼加拉瓜运河、南美洲两洋铁路、东非吉布提基地建设等,都是抗衡美国和反围堵的布局。”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