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上海视窗

王毅公众场合狠话向习近平外交路线靠拢

发表时间:

当地时间6月1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加拿大渥太华与加国外长联合记者会上的一段措辞强硬的“狠话”昨天以来被国际媒体广泛报道。当时,一位加拿大记者就铜锣湾书店等事件提问加国外长迪翁,质疑其在中国人权方面应该有更有力的动作。令人吃惊的是,王毅不顾外交礼仪抢过话头,手舞足蹈,怒斥这位记者。

REUTERS/Chris Wattie
广告

从昨晚(6月2日)开始,这段视频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这令人想起了习近平2009年2月继位之前,在墨西哥的一段类似的讲话。

当时习近平在会见墨西哥华侨时,忽然离题发言,“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王毅曾长期驻日,形象俊朗,风度极佳,2001年即成为当时外交部中最年轻的副部长。但因其长期主管对日关系,被国内强硬派如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等指为对日本纵容绥靖的“鸽派”。

此次王毅如此失态,一些关注外交政策的圈内人士认为,与53年生,年已63岁的王毅面临的65岁之前再上层楼的压力有关。

王毅的上司,负责外事的国务委员杨洁篪是50年生人,因为是副总理级别的官员,可以在70岁退休;而王毅的竞争对手,中共中联部长宋涛虽然远比王毅资浅,直到2011年才成为外交部副部长,成为正部级官员也只有两年,但宋涛却比王毅年轻两岁。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王毅希望通过公开场合的狠话,洗脱自己的“鸽派”形象,向习近平致敬靠拢。

评论人笑蜀就认为,王毅是“表演给上面看的,上面喜欢就好,管什么风度不风度。从国家利益角度讲,当然需要他展现风度,因为外交部长的风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但从个人仕途讲,则迎合体制内正确显然更有利。王部长的选择很清楚,他考虑的只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不惜为个人利益牺牲国家利益。”

王毅的这番作为,或者将成为习近平上台以来,对外强硬路线在外交领域全面贯彻的标志性事件,也与中国在南海动作导致的日美围攻局面有关。

2013年末,习近平决策下,中国开始在南沙群岛的七个礁石上开展史无前例的建设项目。到2016年初,所有七块露出水面的礁石  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南薰礁、赤瓜礁、东门礁、华阳礁  都已经变成了岛。

事实上,多个南海声索国  包括越南、马来西亚,还有菲律宾  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填海造岛,但在强大的中国工程能力,几百亿投资强度下,这些国家几十年的造岛规模都赶不上中国几年内的成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锋认为,目前的建造项目外交上的代价沉重,这些岛屿建设的规模超过了宣示主权的范畴,还能被用作有限威慑或兵力投送之用。但作为威慑工具的价值只有在目标是超级大国  美国,而不是东南亚小国时才会有意义。

从军事层面来看,这些岛屿在“灰色地带冲突”中非致命性地运用军事力量时确实有用,但在高烈度军事行动中面对来自美军的攻击时,它们其实是极其脆弱的,相较可以移动的航空母舰被摧毁的风险更高。

因此,张锋认为,更有可能的是,中国并不打算在实际冲突时把赌注压在这些岛屿的军事价值上,修筑这些岛屿,并不意味着中国希望借此与美国进行对抗,也并非希望依托这些岛屿,阻拦美国对台湾冲突可能的干涉。

他认为,中国政府指望这些岛屿在中国实力的长远投送上能依靠这些设施,即从南海到印度洋、波斯湾,甚至更远,如果北京目前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成熟,这些岛屿也许就会在这个新的经济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为保护中国日益扩展的经济利益提供后勤与军事支持。

就现在来看,这一轮岛屿建设和伴随的外交冲突酝酿了一次该地区的强烈抵制,中国的周边环境与胡温时期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外交学者丁咚认为,“外交上形成了以美日为主导的对华统一战线,军事上形成与美日越菲对抗的复杂格局,诸多因素都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普遍对崛起的中国的焦虑感与这些因素交集在一起,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因此,6月1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洙墉率领的朝鲜劳动党代表团。官方说法说,这体现了两党就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沟通的传统。

一般认为,北京希望借此舒缓外部压力,对朝鲜的绥靖则成为必然。而王毅怒斥西方的人权外交,则将成为新一轮与西方口水战的起点。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