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

天津才女小说《北京折叠》击败史提芬•金夺“雨果奖”

郝景芳18岁时已经夺得新概念文学一等奖、22岁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5岁获数量经济系博士,这位天津80后的才女在美国时间20日更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74届雨果奖(Hugo Awards)。获得最后入围的小说,还包括美国惊栗小说大师史提芬•金(Stephen King)的《Obits》,但最终由在国际文坛未有名气的郝景芳夺得。

天津青年作家郝景芳在美国时间2016年8月20日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74届雨果奖
天津青年作家郝景芳在美国时间2016年8月20日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74届雨果奖 取自郝景芳网易博客
广告

据新华社报道,这是继刘慈欣凭藉《三体》成为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这个科幻界的重要荣誉。

凤凰网引述长相清丽脱俗的郝景芳说:“我不知道现实将来会怎么发展,但我真诚希望能够比我的小说更光明!”

郝发表得奖感言称,得奖前一刻还考虑自己在“落选者派对”情景,她指这就是科幻作家的性格,把所有可能性都想一遍,“(科幻作家)会讨论应对外星人应用什么战略等,生活在无数平行宇宙间”。

郝景芳指她在《北京折叠》提出将来人类或要面对众多问题和解决方案,“有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活活饿死,年轻人没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常发生那样”。她表示希望现实能比她设想的光明。

《北京折叠》讲述一个未来高度分化的北京,城市被分成三个空间,按比例分配生活时间,上层人士能生活24小时、中层白领能生活16小时,下层清洁工则只能生活8小时。当一个空间出现,另外两个就会折叠起来,里面的人随即休眠。故事主角则是下层清洁工,他为中层的中学生送情书给上层的女生赚钱,借以透视三层空间不平等的运作规则。

故事被视为有极强的现实含义。郝景芳曾以中国留守儿童问题举例解释,指现行体制下有两亿多人在城市打工,其中大半需长期跟孩子分开,以她住在“城中村”经历,亦能见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郝景芳表示感谢《北京折叠》的繙译者、美籍华人刘宇昆。刘亦是去年首名中国作家夺雨果奖的小说《三体》的译者,不少中国网民均视他为两位中国得奖者的背后推手,赞他繙译“准确传神”,为中国作品杀入英语世界立功。去年获奖的《三体》作者刘慈欣昨指,得知《北京折叠》入围后就盼郝能得奖,他说:“《北京折叠》写得很好。郝景芳以前的作品很唯美、很典雅,且因她经济学博士的背景,她的设定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