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人民的名义》展示了中国极其恶劣的政治生态

发表时间:

一部五十多集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突然走红,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的焦点话题,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这一社会热点的分析评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海报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海报
广告

北京《环球时报》署名单仁平的评论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3月28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走高,击败了近年来的各种红剧。这部电视剧成为舆论场上最热的谈资之一,公众的入戏程度很高,剧中人物和场景被当成现实官场的化身,评论也越来越用力动情。”“对官场裙带关系的不满,对寒门子弟不攀附权贵就无出头之日的愤懑,都似乎在跳出剧情,针对了现实社会。本来是要张扬反腐的正义,但是剧中的腐败分子祁同伟却让不少人觉得他比主角侯亮平‘更真实’。前者受到了一些同情,这大概算得上是此剧弘扬反腐正义的‘副产品’。”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马亮的评论称:“这部电视剧拥有当前社会的各种元素,可谓接地气和快人心。小官巨贪、官二代、拉帮结派、特权政治、权钱交易、庸政懒政,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弊病沉疴都不放过。贫富差距、土地拆迁、群体性事件、民间借贷、电信诈骗、政府办事难、黑恶势力、社交媒体,种种热点社会现象也一网打尽。”“一些人为该剧大喊过瘾,也有人表示不快。该剧号称‘最大尺度’,但其披露的腐败内情,并不比实际案件更令人吃惊。尽管上达副国级官员,并有巨贪两亿元的处长,以及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和‘塌方式’腐败,该剧也只是忠实反映了反腐运动中揭露的‘老虎’。该剧是中国最高检察院下属机构拍摄的,所以对检察院在反腐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墨颇多。在实际反腐中,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部门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香港《明报》署名锺仕的评论称:“该剧编剧、内地知名作家周梅森曾暗示,该剧得以诞生,中纪委的支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据京城消息人士指,中纪委并不满意该剧对反腐肃贪的表现手法,并认为这只是检察系统不满纪委扩权的一次抗议。”“京城耳语,央视曾洽淡购剧事宜,但除了价钱未谈好外,央视亦获知中纪委系统对该剧有微词而作罢。3 月28 日该剧首播后,意外成为内地热议话题。但是,有熟谙国情的观众也发现该剧硬伤:自中共十八大之后,内地的反腐肃贪行动,检察院系统的反贪功能几乎难以发挥作用;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领导的纪委系统。”“由于监察委试点推行,检察院系统的反贪机构日后将被并入纪委系统主导的监察委几成定案。《人民的名义》在某种形式上,除了检察系统以此邀功外,也是检察系统反贪机构的最后挽歌了。”

美国中文博客《清涟居》署名何清涟的评论称:“《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要害不在于反腐,因为不管尺度有多大,也不可能将2012年以来的中国反腐成果如实再现于银幕,比如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上将家那16亿钞票与传说中的巨大翡翠墙;不管如何编写台词,编剧都不可能去追问腐败的根源源自制度与中华文化。那么这部电视剧抓住观众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有上千种答案,就我而言,这部戏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政治资源’与‘政治平衡’两个听起来冠冕堂皇的关键词,展示了中国极其恶劣的政治生态。”“与周梅森过去的反腐剧相比,《人民的名义》对中国的官场文化展示得更深刻,在编剧、制片人、导演、演员的倾力演绎之下,他们在划定的红线圈内,让观众在官员的官话、场面话中,看到了今天中国的政治生态。至于这种生态是怎样形成、是否能够通过反腐杜绝,已经超出了一部电视剧能够拷问的范围。”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