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

港媒说“哨子”也吹醒了中共

数日前一篇中国媒体采访武汉女医生的文章“发哨子的人”在社交网站上爆火了,爆火的理由也很讽刺: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不久被删除了。于是,各路中国网民展开一场“接力发文”活动,还出现了波斯语版、韩日英文版,连虚幻电影小说中的“精灵语版”以及“克林贡语版”都出现了(此外还有“摩斯代码版”等等)。

与李文亮医生同一所医院的艾芬医生,有一个遭到噤声的吹哨人,对『人物』倾吐心声。
与李文亮医生同一所医院的艾芬医生,有一个遭到噤声的吹哨人,对『人物』倾吐心声。 © twitter
广告

据香港01今天报道说,新冠肺炎,“哨子”也吹醒了中共。各路评论也纷纷出笼,有人说这是一场行为艺术,有人说这是“微信公众号史上最讽刺的一天”,也有人说“喜剧的根本就是悲剧”。可以发现,这场“喜剧”的发酵完全是出乎中共官员预料的──刚开始,“发哨子的人”被无数自媒体转载,每转载一次就删一次。但是到当地时间3月12日这天,打开社交媒体可以发现,似乎“有关部门”已经不太想删了。

据该报道说,他们已经发现,一开始的删文章,出现了很大的反效果。若当初不删,这篇文章可能根本不会破百万阅读。3月12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尊重舆论场的天性和规律,与它们和谐相处......‘发哨子的人’这样的文章多出来几篇,完全不会敏感”。

中共的宣传工具众多。许多时候中共官员无法直接对民意表态,透过部分人之口可以说出来,胡锡进被舆论场视为其一。从“哨子”一文发酵到现在就可发现,“相关部门”,再次误判了民意。别说中共宣传体系,那篇文章被删文之后民众的表现,确实比较反常。微信公众号每年被删的文章无数,也有不少是人人眼中的“好文章”、“深度报道”,这些文章被删之后也同样激起过民众的不满。但是如同此次一样发展出“大型行为艺术”的,从公众号出现至今,寥寥无几。

据该报道称,这篇文章之所以热门,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热血沸腾,是因为民众的怨气未解。一开始对疫情发出警告的医师“被迫消音”,医院医师相继丧生,乃至后来众多百姓家破人亡,这些并不是“宣传正能量”就可以平息的。

中共之误判在于,认为“政府后来的贡献”加上“海外疫情严重”,就可以“化愤怒为正能量”。医院的火速落成,物资的有效运送,民众会给予称赞,但这与一开始的瞒报、媒体的失声是完全两码事。海外疫情严重,也很难当作“原谅”官僚体系的理由,民众会认为,别的国家至少媒体可以骂政府,至少可以“为人民出气”。因为怕民众把焦点放到“体系缺失”上,怕民众把焦点聚集在“言论自由”之老议题上。所以,一方面宣传“外国面对疫情也有缺失,中国政府算相对高效”,一方面看到“吹哨人”之类文章就删除。这一删,又捅到了马蜂窝上。

香港01说,现在这个当下,中共舆论管控之尺度是难拿捏的,因为民众已经憋了一肚子怒火。且不说真正失去至亲而痛苦的,此次多少人因此失业交不出房贷?虽然有官员陆续下台,但是这很难平息民愤,因为过去太多“离开本省后,调去外省继续当官”的案例。民众的思路很简单──我们百姓这么惨,为什么至今没看到官员解释或道歉。人都需要出气口,都想要政府“给个交代”,这不分体制,而是人性。在此情况下,连骂一下都得删文,这才出现舆论场上此次“大型行为艺术”。这可以说是中国百姓在用社交媒体,对政府的一次大型抗议。

该报道说,此刻,这个“哨子声”恐怕也吹醒了中共,部分官员发现,此刻宣传正能量将事倍功半,删文章或管制舆论又会引起激烈反弹。实话实说,人会生气,也会逐渐淡忘。但在人们还无法忘却的时候,政府如何展现自省的能力,如何给人民看到“政府愿意听人民声音”之态度,就非常重要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