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逃犯条例

港高官指和平游行令港府暂缓送中条例 网民轰港府欲篡改历史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访问中表示,港府暂缓修订逃犯条例(俗称送中条例)的工作,是因为去年6月9日的百万人上街游行,与6月12日的立法会冲击无关,更打趣港人以为暴力令政府退让是一种迷信;自言与特首林郑月娥是工作上的朋友的他又说,认识林郑月娥多年,而人都是会变的,发觉权力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很大。

罗智光披露,暂缓逃犯条例的修订与冲击立法会无关,但被网民质疑。
罗智光披露,暂缓逃犯条例的修订与冲击立法会无关,但被网民质疑。 © 电视画面截图
广告

不过,罗智光的暂缓修例与冲击立法会无关论一出,在网上便引起诸多质疑和责难,指他视市民为白痴或失忆,更有人质疑港府欲篡改历史。

翻查资料,数以十万甚至约百万人去年6月9日游行,反对送中条例,过程大致和平;但港府当晚宣布,修订草案如期于三天后提交立法会恢复二读辩论。事件激发大批示威者在草案提交当天(即6月12日)包围立法会,引起警民冲突,警方施放多枚催泪弹,立法会无法举行会议,而特首林郑月娥深夜更发表电视讲话,首次把冲击形容为「公然、有组织地发动暴动」,并予以谴责。但三天后(即6月15日),林郑月娥宣布「暂缓」修例。不过,市民不接受这结果,翌日有约二百万人上街游行。

从事态发展看,港府的暂缓决定似受6月12日的冲击行动影响,但劳福局长罗智光接受香港电台节目《铿锵说》访问时披露,暂缓修例是受6月9日的事所影响,非关12日发生的事。他打趣地说,外界以为冲击立法会、数以百万人游行改变政府的决定,这是「迷信」形成的社会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政府早已作出决定,只是公布之前刚巧发生了一些事,便被视为有因果关系。

这是港府问责官员首次公开表示,暂缓修例是受6月9日游行影响,不过,罗智光没有解释,若6月9日的游行影响政府暂缓修例,为何政府当晚仍表明三天后如期提交草案上立法会审议?为何要约一星期时间进行所谓的程序?而本台记者早前接触的建制派议员曾表示,直至6月14日,亦不觉得政府有意退让,所以15日宣布暂缓修例时,他们亦感意外。

相反,罗智光只是强调,有人以为反对政府很成功,甚至认为退让是暴力的效果,「我描述这些是迷信」。

港台把访谈内容写成新闻简报后,在网上引起热议,当中,反修例运动期间崛起的「连登」反应更为激烈,几乎是一面倒地指责或揶揄罗智光的说法,指他以为市民失忆,又重贴港府6月9日晚的声明反驳,指该声明俨如向港人宣战;另有人质疑罗智光欲藉言论表示港府听取民意,从善如流,是公关手段;而更多人质疑:「港共又想改写历史」,甚至打趣政府新闻处当晚的声明可能很快被删,呼吁大家先行抄录。

另外,由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延揽而由学者变身问责局长的罗致光,在访问中谈及二人关系时说,两人认识数十年,而对方由署长一路擢升,至成为政务司和特首,当然是会有变化的,「权力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很大,……当你的权力越大,你会忽略部分事情,包括自己的感觉,尤其是良好感觉,这往往是因为你在某个位置才有。(到了某个位置),很多时候,其他人开始不再跟你拗(即争辩),你就反而应该惊」。

政界不少人指林郑月娥精英心态严重,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他人意见。

性好争辩的罗智光,以读书时智商160见称,但他在访问中承认,推出禁止堂食作为防控武汉肺炎疫情时,「无想过咁多人在户外工作」,亦无人提及清洁工的问题,结果限制令推行首日遇上大雨。传媒报道可见,不少市民捧着饭盒在街上或站或坐地进食,其中更有人跪在地上,吃放在壆上的饭盒;其后一场大雨,令这些劳动人民更形狼狈,舆论大噪下,港府急忙开放小区会堂,让市民入内吃饭,但又同时警告一些开放地方予市民午膳的教会和酒店。

而事后在节目中被问及时,罗智光表示,「我不会用内疚去形容,只会觉得自己点解谂唔到(如此多人在户外工作)。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