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

本笃16世英伦之行与天主教信仰转机

发表时间:

罗马教皇本笃16世9月19日结束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这是天主教皇在间隔了长达28年之后,第一次对英国的正式访问。28年的数字,说明英国教会同罗马教庭的距离,但同时也说明此次教皇本笃16世访问英伦三岛的敏感与重要。

广告

教皇本笃16世从星期四开始抵达英国,一直到星期天结束,为期四天。无论是教会方面的宣示,还是媒体的报道评论,罗马教皇的访英主题,都是宣讲天主教的信仰,但是为了寻求英国人恢复对天主教的信仰,教皇选择了尖锐的话题,即教会中的神职人员恋童癖对教会的打击问题,贯穿这一正式的国事访问。以至于一些评论指出肃清恋童癖议题,仿佛是教皇来到英国的唯一话题。

显然这样的评论有些过份尖刻。但是教皇希望通过对英国的访问对欧洲人产生影响。而欧洲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目前正在经历严重的信仰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对天主教的信仰,他们对天主教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按照教皇在伦敦的讲话,正是教会中的神职人员犯下的恋童癖问题导致了民众对教会信仰的抵触和抛弃。如果要民众回到信仰的拥抱中来,那就要严肃解决恋童癖危机。

说是危机其实并不夸张。就在教皇抵达英国访问的时候,与英国相连的爱尔兰天主教会受到恋童癖带来的灾难性打击。不同级别的教会人员犯有恋童癖罪行,而爱尔兰教会最高层官员却是以包庇的立场造成这个危机持续并且引发更大的伤害,成为一个全民的危机。爱尔兰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欧洲国家深受教会神职人员犯罪的打击,仅仅上个星期,比利时官方的报告揭露,一共有13个比利时少年儿童在遭到教会神职人员的性侵犯之后自杀身亡。再稍远的时间以前,2009年11月,教庭的一份报告承认在欧洲多个国家特别是教皇出身的德国以及比利时,神职人员的恋童癖问题十分严重。但是欧洲教会中的各级机构,显然采取消极的立场,没有像美洲的教会所面临的同样危机,受到社会的普遍抨击。在欧洲,这个毒瘤却还是一个禁区。教皇本笃16世访问美国的时候才涉及到了这个话题,虽然美国教会对受害者花费了巨额赔偿金。罗马教廷在此以前大声的批评同性恋,避孕措施以及堕胎,但却在教会人员的恋童癖问题上保持沉默。

教皇本笃16世是在前往伦敦的飞机上决定选择公开抨击恋童癖作为访问英国的主题。83岁的教皇抵达英国的第一天就公开对教会中的犯罪现象作抨击。教皇在西斯敏大教堂的弥撒中向教会犯罪行为造成的受害者表达他深深的痛苦。他谴责恋童癖对上帝的信徒与追随者的伤害。第一次教皇公开的承认包括教皇在内的罗马教廷各级机构在处理教会恋童癖危机上有失误与责任。第一次教皇公开保证教廷以及各国的各级教会机构将采取合作的立场,积极配合司法机构对任何神职犯罪人员进行调查,保证让所有的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追究与惩罚。

英国的报纸肯定了教皇的勇气。教皇在英国的做法实属罕见。教皇在伦敦等地的访问受到各种反对者多达3000多人的抗议,示威人群有来自其他宗教的比如穆斯林人,有来自无神论者的,更有来自妇女堕胎避孕权利保护组织。他们在教皇经过的道路上示威抗议,教皇坚持不改变行进路线。教皇本笃16世在伦敦会见教会神职人员恋童癖的受害者,并同这些受害者进行交谈。他们分别来自英格兰,苏格兰以及伦敦大区。教皇表达深深的耻辱感。教皇说他们是教会的受害者,牺牲品。连同教皇在英国探访老人院,教皇在心灵或身体受伤而受苦脆弱的人与上帝之间承起了沟通的桥梁。教皇对受到巨大伤害的儿童与家庭表达与其同苦,并说,正是每一个天主教会受害者和牺牲者的鲜血给教会带来了新生。教皇说,他与受害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教皇星期天刚刚结束在海德堡公园8万人的露天弥撒。对教会恋童癖危机的公开批评,打破了多年的沉默。但教皇让罗马教廷与新教的英国教会关系更近了吗,教皇本笃16世所说与受害牺牲者的距离更近了吗?教皇的此番议题访问,说服英国乃至欧洲的信徒了吗?英国的媒体分析说,很多英国人希望看到教皇许诺的严厉防范与打击措施尽早地落实。这将会改变一部分人对教会的批评与怨恨。可是,英国与欧洲的民众对天主教的信仰追随人数下降,却同宗教与社会许许多多的问题连在一起。教廷官员早在教皇抵达伦敦访问之前就曾批评英国信仰人数锐减,形同一个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这样的批评惹发英国教会不满。

教皇本笃16世访问英国已经被评论为成功而有新意。教皇以开放的姿态打破最为隐痛的禁区,为梵蒂冈未来涉及其他敏感议题打开了窗口。教皇会见教会神职人员犯下的恋童癖罪行造成的受害者长达40分钟,而教皇会见英国首相卡梅隆却只有20分钟。英国报纸说,正是这样的时间差,显示了教皇希望征服天主教信徒信仰的决心。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