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思潮与政见

利比亚个案开启国际社会人权干预新纪元

发表时间:

联合国安理会于三月十七日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及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平民免遭袭击的1973号决议。两天后,法、英、美等国将此决议付诸实施,开始对利比亚实行军事打击。此一决议是在安理会1970号制裁利比亚决议之后作出的,而1970号决议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安理会成员国一致通过,本身即是联合国安理会所通过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裁决议。1970号决议谴责利比亚政府“严重、有系统地侵犯人权,包括镇压和平示威者”,并明确反对利比亚政府领导人对平民的敌意和暴力行为,也提出由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调查卡扎菲屠杀民众的反人类罪问题。

广告

1973号决议的里程碑意义

1973号决议授权设立禁飞区,实质上是制裁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1970号决议的逻辑延伸。但是,从道义谴责、司法宣判到到海空导弹与战机的毁灭性打击,这一跨度仍然是巨大的。1970号决议由安理会15国一致通过,而此次设立禁飞区决议却有包括中国、俄国、德国在内的五国弃权。也就是说,即使面对卡扎菲屠杀本国人民的极端个案,国际社会仍然难以达成共识。但是,此一决议一旦得以通过,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对于九十年代以来安理会的同类型的决议,此次有关利比亚的决议及其执行开启了国际社会干预主权国家反人权、反人类个案的新纪元。

九十年代东西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进程加快。从地缘政治角度,曾经主权与人权相对隔离的状况迅速改变。1994年,卢旺达发生种族大屠杀,造成80万至100万人死亡。面对血腥惨剧,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象征性地在卢旺达保留少量维和人员,提供人道援助。面对大规模种族屠杀,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反应迟钝,态度麻木。从九十年代直到目前,卢旺达个案一直是国际舆论的批评对象和人道与正义的负面借鉴。

卢旺达悲剧到九十年代末期又在科索沃重演。1999年,塞尔维亚强人米洛舍维奇在波黑与科索沃进行种族清洗,国际社会从谴责到制裁,但是仍然无法作出决定。经过多次磋商、谈判,联合国安理会终于没有授权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干预。面对这一局面,北约冲破联合国框架,毅然向塞尔维亚发动军事行动。北约的行动,在国际上掀起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人权高于主权的大讨论。从舆论与价值全球化的角度,这一讨论极大地推动了人权意识的普及。

不过,国际政治中实力与价值的两重性使得坚持价值的人权干预之路充满曲折。2003年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其中不排除价值的考量,但却激起世界性反弹。正如民主难以从外部强加,人权也必须在社会内部生根。没有民众支持的的干预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结果,不符合程序的正义最终也会助长非正义。此次法英美联军对利比亚干预的重要,正在于这一行动满足了价值准则与程序正义两个方面的要求。从道义与程序的双重要求的角度讲,此次利比亚干预行动是划时代的。

保护民众和平抗争的权利

此次联军的干预,是在卡扎菲军队取得决定性的前夕启动的。从战略的角度,联军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利比亚专制统治与反对派的力量对比。从人道的角度,军事干预对卡扎菲军力的摧毁,亦即是对卡扎菲的屠杀人民力量的摧毁。联军军事行动师出有名,保护的不仅是利比亚平民的生命安全,也是利比亚人民批评政府、和平集会、和平抗争的权力和自由。从人权与主权的关系上,此次对利比亚的武力干预,向全世界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世界新秩序的降临。这一新时代的新秩序即是人权高于主权的规范认同。从现在起,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无论强弱、无论穷富、无论出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均不再可能自外于这一新秩序,均不可能设想在本国之内屠杀人民、践踏人权而不受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处罚。

今年年初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以来传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网络时代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文化民众的价值认同的趋同。从这一意义上讲,联合国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决议的通过及联军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意味着对世界各国民众价值趋同的法理认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