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刘必荣教授谈吴伯雄会胡锦涛提 “一国两区”论

发表时间:

台湾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两人于本月22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第五次“吴胡会”。会晤中,吴伯雄重申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重要的政治互信,以及台海两岸追求“求同存异”。此外,他也强调,台湾目前推动两岸关系的依据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他说,这是以“一国两区”概念作为法理的基础,并强调,台海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特殊关系。根据中国时报指出,当天,中国的央视新闻联播虽然以头条新闻大篇幅报道吴胡会情况,但对吴伯雄提说的“一国两区”却刻意避而不谈,就连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发出的新闻稿也没有提到这件事。与此同时,台湾绿营则痛批吴伯雄,指责他的“一国两区”论点根本是配合对岸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自行消灭中华民国主权、矮化台湾、背离国内主流民意。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本台(法广)就此采访台湾东吴大学政治系刘必荣教授,他对我们说:

基本上,就吴国雄提“一国两区”,我觉得这倒不是一个特别新的提法,因为以前马英九已提过,所以现在只是重提它。两区就是指一个中国有两国地区:台湾区与大陆区。其实,我觉得他并没有矮化台湾。因为如果中国大陆能够接受这说法,那么它就与台湾一样,都是“一个地区”,是两国华人统治的地区。国民党过去一直说:中国目前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上个世纪末曾经有一个说法:“一国两府”,过去也曾经提过“分成多体制国家”。现在说“一国两区”只不过是重提一个概念而已。以前马英九提出这说法时,民进党批评他说,“那你就是马区长!”。事实上,如果中国大陆肯接受“马区长”,那么,胡锦涛就是“胡区长”。如果两边是两个“区长”,那也是平等啊!

我觉得,吴伯雄这么做,只是丢出来一个想法,刺激大家的一些讨论。但是,可能引起台湾民进党的一些反弹,可能也因为这个说法的提出有点突然。因为这个说法在台湾国内似乎并没有让大家先广泛地讨论,好像这个议题也就不是那么急迫。那么,我不知道吴伯雄为什么此时忽然丢出来这个问题。不过,就时间点上。是不是因为担心中国大陆下一届的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观点会有变化,因此希望在胡锦涛任满之前,为两岸关系的新定位找到新的说法,我不知道是否台湾政府有这样的急迫性。但如果就台湾现在的整个政治氛围来说,,我倒觉得没有看到马上要丢出“一国两区”这个说法的急迫性。也就是说,就时间上,台湾并不需要马上提出它,因为国内台湾人民并没有什么讨论,但是就这项提议本身来说,我觉得并没有太大的瑕疵,是可以讨论的。

法广:中国央视当天虽然头条大篇幅报道吴胡会情况,但对吴伯雄提说的“一国两区”却刻意避而不谈,连中国官方的新华社也不提这个说法,从这些迹象来看,是否中国的立场并不赞成“一国两区”的说法?

刘必荣:对,因为“一国两区”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整个氛围还没有达到,所以是可以理解中国大陆的这种反应。因为如果说“一国两区”,那么就是大陆被拉下来了,而不是台湾被拉下来,因为中国领导人就变成与台湾一样,都是区长了。以唐树备的例子来说,要知道两岸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不管是怎么定位,周边国家的周边大环境在变,所以两岸之间的权力关系不断在互动、在消长,所以你很难找到就一个点,或就一种说法,然后将其放诸四海皆准。比如上面所提到的“九二共识”,当年唐树备也就 “一中各表”的说法表示他不会接受。因为一中各表就表示“一个中国”,而按照唐树备的逻辑“一中一台”不也就是“一中各表”,“一个中国”吗?那么,不就是在挑战“一个中国”吗?不就表示“你是一个中国,我是一个台湾”吗?

在最早的时候,也就是国民党上次执政时,中国大陆事实上也反对“九二共识”。所以,现在民进党就抓住此点一直打国民党,质疑到底有没有“九二共识”,并说说京方面并没有说有九二共识啊!

可是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就从根本跳出来,就主张台独。那时,北京突然发现“一中各表”说法还是不错的,所以这才又回来说,我们“一中各表”。所以,也就是说这个说法,因不同的政党,而赋予了不同的意涵。然后这个说法就像跷跷板一样,荡荡来荡去。比如说,“一个中国,各自表述”,那么共产党可能是主张“一个中国”,民进党比较强调“各自表述”,国民党则主张“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有人取前四个字用,有人取后四个字,有人取八个字。而这些是在过程当中不断地去调整。所以,或“一国两区”,或“一国两府”,或“多体制国家”,或“分裂国家”,或者其他说法,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而且不同的时候提出来,它所代表的政治分量或所代表的意涵都可能不一样。

所以,此次中国大陆对吴伯雄提说“一国两区”好像反应比较冷的原因,就是如上面所说的。而且这个问题来的似乎有点突然,如我本人看报纸看到这个讲法时,就觉得奇怪怎么会突然提这个问题。我不反对这种提法,但我会问为什么现在提出。如果我有这种反应,那么,许多读者也会有这种反应。说到马英九政府试探性的可能,这个当然是一种试探性的提说,但为什么会选在这时候呢?会让人想到,这后面有没有一个戏,或是有什么样的苦衷及原因。答案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浮现出来。

法广:您认为,海峡两岸目前能否探入所谓的“深水区”,也就是进行两岸政治对话,如果不行,那么阻碍的因素是什么?

刘必荣:这要看是从政治面或技术面两个角度来看。如果以技术面来说,两岸关系其实已经进步到非得触碰到“深水区”不可了,因为很多的技术问题都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得碰到政治问题了,例如:“两岸是否应该设立一个以信心建立的机制”,或者“两岸是否要订立一个忠诚协定”,“一个停战协定”,或者“和平协定”等类似协定的问题。两岸无论如何,最终总会触碰到这些政治议题的。

而就民进党来说,只要一碰到政治议题就认为等于“卖台”,这种反应立即跳起来。可是就技术面来说,政治议题涵盖整个光谱,也就是说,它有很多层次,政治议题不等于“统独”。所谓政治议题是,只要触碰到政治,就由官方出来签个相关的协议,这就是政治议题。而这其中所牵涉到的整个光谱非常多,涵盖面其实蛮广的。

所以,就这点来说,我认为国民党必须去思考一下。有些属于行政的,我们先把经济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政治问题,我们是否一定要碰到呢?那么,真正“大开大和”的两岸关系问题,如何去突破呢 ?不过,我觉得目前还不会碰上。因为中共现今的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他们是技术官僚,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稳定国内的情势, 稳定他们的权力。那么在稳定权力的过程里,怎么可能要他们做一个“大开大和”的让步,或者什么样的改变呢?所以他们的政策不可能改变,我们台湾的政策也不可能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两岸会有一点点的进展,例如现今连民进党的政策都开始有一点进展了。但如果说到大的结构格局改变,我觉得不会有,是会有一些双方的讨论,但是可能还跨不过去。

法广:您认为此次“吴胡会”的主要目的何在?

刘必荣:我想这次已经进入第五次了,双方当然是希望能够深化国共之间的交流与和解。如果不谈此次会晤的细节,只就它的政治意义来说,这当然是胡锦涛在任内的最后一次会晤。胡锦涛总会希望在自己任内的最后一次会谈有结果,希望他能够在台湾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党内一个交代, 这样对台湾温和地开发,自然会有成果的。这等于就是为他自己做最后的一个肯定。所以就这情形来看,以此观点来看,我倒觉得,无论是形式上,或是稳定的前景来讲,我觉得应该都能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目的。

法广:德国学者贺伯森22日在德国一个台湾事实研讨会上分析大选后的政治局面,他指出,台湾大选后两岸的关系,四年当中不会有更多的突破。

刘必荣:两岸关系是否会有很大变化,其实,目前来看,我同意他的说法,也就是说,如习近平好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于马英九内部,他说好的,他在任内不会谈到统一的相关问题。所以这样一来,当然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它是会有变化的,变化出在两个地方。

首先是民进党开始在变。民进党开始试探着与中国大陆接触。不论是陈菊代理主席,或是无论谁当了下一任主席,民进党的中国政策势必要面临转型。而民进党的政策转型,其实就带动了整个国民党及台湾对中国大陆政策的转型。
其次是两岸关系的经济互动,经济互动如果关系更为频繁,那么很多的关系都会改变。所以这就看要怎么变,如果说要天翻地覆的一下子统一或独立,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说两岸关系开始增进理解,开始彼此交往更加频繁,那是有的,那是一个变化。当然,我们还要看看下一步有没有办法让马英九继续外交休兵,然后在国际关系上,双方能更进一步在海外的合作,或者中国大陆真的把朝向台湾的飞弹撤走。这点,其实并非没有可能。那么这样子更加一步进展,就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也就是彼此敌意更加降低,这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所以,这就看我们如何定义“大变化”,我们把多大才称为“大变化”。不过,那种在格局上做个大的、天翻地覆的改变,当然不会有。但若是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我觉得双方关系的改善是一个可以期待的一个持续的方向。

法广:就中国现况,在王立军事件后,薄熙来撤职,中共党内似乎继续人事大变动,是否会引发改革派与左派的权力斗争?而这种局势对台海两岸的关系将有什么影响?

刘必荣:我们在台湾非常关心薄熙来的事情,主要原因不止是说它太戏剧性了,非常好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台湾角度来看,薄熙来的重庆模式与汪洋的广东模式代表了中国大陆发展的两条路线,到底哪个路线会胜,往左走,还是往右走,这都影响的中国大陆的发展,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发展。

目前看起来,当然是往左走,往极左走,或唱红的路线被压下来了。当然,我们台湾人也松了一口气。但另一方面,薄熙来创造了重庆奇迹,他从前招商,有大批台商投资者到重庆。那么大批台商在重庆,而薄熙来下台,我看黄琦也会推到第二线,但是如果是新的领导班,如:张德江或是其他人,他们是否能够持续薄熙来时代所作的承诺,是否会导致台湾的这些投资一下子遭到灭顶,一下子变没有了呢?这也会影响到台湾对大陆的信心,或者台湾的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对薄熙来,一方面希望他的某些方面能够持续下去,一方面我们也感到庆幸,因为保守派势力被压下来了,这个对两岸关系是有帮助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