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人物特写

野田佳彦―背水一战迎选举

发表时间:

12月16日,日本政坛可能迎来一次新的政党轮替。尽管现任首相野田佳彦在宣布提前8个月组织众议院选举时,希望通过选举,为他和他带领的民主党争取新的合法性,但在一些媒体评论看来,12月16日的选举可能更是对野田佳彦的政治死刑宣判,因为各项选民意向调查都显示,他和他领导的民主党取得胜利的希望渺茫。

资料图片:野田佳彦。摄于2012年8月10日
资料图片:野田佳彦。摄于2012年8月10日 (图片来源:路透社)
广告

其实,从最近几年日本政坛首相更替的频率来看,背水一战的野田佳彦即使败选,也称得上是自2006年以来日本最长寿的首相。他于2011年8月29日起出任首相,任期超过了一年,也超过了他的前任菅直人。但显然,无论是他主管财政事务的经验,还是他9月底在民主党党内选举中取得的胜利,都已经无法挽回执政党败选的大势。

背水一战几乎可以说是野田佳彦14个月首相任期的常态。民主党在2009年的大选中取得历史性的胜利,打破了自民党自二战以来对日本政坛的垄断,也在民间激发起无限希望。但是,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9个月后,就不得不被迫辞职,继任者菅直人的消费税改革呼吁又使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选举中失败,政府从此陷入国会两院左右共治、相互掣肘的僵局,而此时特大地震海啸与前所未有的核电灾难接踵而来,国民经济在内外压力和冲击下难以走出困境,日本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也走向紧张,种种内忧外困使执政党民意指数一跌再跌,野田佳彦正是在这样的困局中于2011年8月29日走马上任。

上任之初,野田佳彦曾希望能领导政府有别于其他前任,敢于做出艰难但是必要的改革选择。但他所面对的现实是严峻的,他的一系列举措都招引了舆论更多的批评。面对供电短缺危机,他下令重新启动两个在福岛核电站危机后停止运作的机组,与国民日益强烈的反核电诉求背道而驰;为了应对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捉襟见肘的局面,他提议要在2015年以前将消费税收从目前的5%增加到10%,更招致国民强烈不满;他虽然在众议院争得了在野党自民党的支持,使这项不得人心的增加消费税收的法案得以通过,但付出的代价则是承诺提前组织众议院选举,而且,民主党内部也进一步分裂。与此同时,野田政府在处理中日海岛主权争议过程中的表现也使民主党处境更加艰难。野田原本可能想以将被中方称作是钓鱼岛的尖阁列岛收归国有,来阻止东京都知事的购岛计划,但却引发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弹,在大规模的反日游行活动之外,中国政府舰船近期反复进入双方有争议岛屿附近水域;双方擦枪走火的事件没有发生,但日本国内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而此时日本与韩国间的海岛主权争议也呈现出紧张僵持。

在民意指数持续低靡的背景下宣布提前选举,野田佳彦几乎是在未来的败选结果上签字画押。从理论上讲,他本可以不做这样的选择,因为民主党拥有多数席位的本届众议院任期要到明年8月才结束,他本人也在今年9月中旬再次当选民主党党魁,首相地位因此重新得到确认,但是,国会左右共治格局的僵持,自民党重新整合后的压力,再加上民主党内部分裂以及媒体对民间不满的扩大效应,都使得野田佳彦政府举步维艰。尽管野田佳彦不肯认输,尽管很多选民还没有确定自己的选择,但各项民调都显示,民主党选情都落后于卷土重来的自民党。

12月16日的选举结果有可能使民主党2009年获得的历史性胜利消解成自民党半个多世纪独揽政权历史中一个短暂的休止符,但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治生活右转弯中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有望成为下任首相的安倍晋三一直被看作是自民党内的鹰派人物;而今年10月中旬,中日紧张关系才稍有平息,刚刚当选自民党新总裁的安倍晋三就前往靖国神社参拜,招致北京方面一如既往的抗议回应。安倍此举被解读为自民党为重回政权而向右翼保守派做出的姿态。野田佳彦则提醒说,坚定的民族主义是必要的,但走向极端就会变成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这种氛围影响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对于日本来说是危险的。

野田佳彦1957年出生于东京附近郊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后来又进入被看作是“日本政治家的摇篮”的松下政经塾学习。与大部分日本政治人物不同,他不是政治世家的后代,父亲是军人。但他很早就投入政治生活。1993年他首次当选国会议员,2000年加入民主党,开始在党内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2010年6月,他在担任财务副大臣9个月后,升任财务大臣。他自称是没有丰厚财源的普通人,也没有可以叫座的外表。但他被商界人士看作是财政管理严格的鹰派人物。而操练柔道术,显然也锻炼了他不轻易认输的性格。2011年8月,野田佳彦当选民主党总裁,接替菅直人,出任首相。

民主党虽为中左派政党,但野田佳彦与安倍晋三一样,都对日本的战争历史保持一种比较保守的立场。在政府任职期间,他虽然从未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但他也从未对任何前往靖国神社参拜的首相提出过批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