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华人社会

巴黎第十三区中国城的变迁

发表时间: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巴黎13区开始成型的华人区,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中国城。每年中国传统新年之际规模逐年扩大的嘉年华彩装大游行体现着这种发展,张扬的锣鼓也反映出这里华人社团的人文变迁。

华人社会
华人社会
广告

巴黎13区的中国城主要集中在由绍瓦西、伊夫利和马塞纳三条大街构成的一个三角区域。他的早期形成伴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末越南、柬埔寨和老挝这些亚洲国家的政治动荡,可以说带着浓厚的反共色彩。首先是越南。1975年,越南北部的共产党政权攻陷南部,控制了越南全境,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开始迁徙流亡,很多人选择了前宗主国法国为目的地;与此同时,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政权的大清洗与屠杀行动也迫使无数柬埔寨人选择了逃亡;1975年,同是共产党色彩的老挝人民革命军推翻亲美国王朝体制,建立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此后的几年间,近10%的老挝人也踏上了流亡的旅途。面对在香港或泰国曼谷难民营艰苦不堪的收留环境,让-保罗•萨特、雷蒙、阿隆等法国知识界名人发起媒体宣传活动,敦促政府接纳这些曾置身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地区的难民。大批亚洲难民就这样陆续涌入法国。

这些被称作船民的亚洲难民在辗转抵达法国后,一部分被分散到各地城市,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看中了当时巴黎13区价格便宜的高楼大厦。这些30多层、高近百米的居民大楼原本为巴黎的青年白领而建,但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这些新型建筑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空巢,而对于那些催促间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文化和语言环境截然不同的难民来说,聚居在一个有众多同乡人的街区无疑既是一种心理上的社团归属,也是生活与创业过程中的便利。

这些亚洲难民的到来大大改变了13区的经济与人文景观。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更是一个走向萧条的工业区,有汽车制造厂,有巧克力工厂,也有皮革作坊等等。而如今这里已经完全是亚洲特色的商业区。而这里所谓的亚洲,其实更是中国。那些被迫抛弃了家产、祖业流亡至此的难民,原本大部分是华裔商人。他们或者已经几代人在这些亚洲国家创业,或者是在1949年前后为逃离中国共产党政权而举家南下。这些再次背井离乡者为了生存,开始在13区接手那些闲置的店面,在这里重新创业,早期的服装加工厂逐渐被出售亚洲商品的商店和餐厅所取代。30多年后,这里有近300家由亚洲人持有的店铺,其中大部分为餐馆,这里近80%的华人都在商海中沉浮。1976年由老挝华人陈氏兄弟开办的陈氏超市,如今已经发从当年的亚洲食品小店发展成有5家分店、雇员450多人的大型超市。

13区的唐人街并不像旧金山唐人街那样建筑风格明确,他的形成也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在很长时间内,由于文化与语言上的障碍,这里的华人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社团,在法国人眼中更像是一个难知究竟的谜。这些华人虽然很能吃苦耐劳,但处事谨慎低调。而这些在催促间为了逃命而抛弃了家产、祖业的难民之所以后来得以逆境重生,主要得益于彼此间的互助扶持。创业的资金并非来自法国银行,而是来自一种亲朋好友间组成的借款机制,很像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小额贷款。在不明就里的法国人眼中,这种机制犹如地下钱庄,带着几分黑社会色彩。这种远离外部视线的内部自助贷款方式如今已逐渐成为过去,但这些华人企业如今仍然保留着某种神秘色彩,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不过,这种谨慎显然并不意味着这些华人不想融入当地社会。恰恰相反。他们把这种融入的必要性传授给了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孩子往往是学习上的佼佼者,父母白手起家的艰辛变成了孩子在学校奋发努力的激励,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法国社会,以至于作为13区中国城兴起的核心要素的家族经营模式如今显现出后继无人,因为他们的子女或孙子女如今更多的是医生,是律师,是高管……

30几年过去,13区华人社团的构成与人文版图逐渐变化。当年的难民如今已经接近退休年龄,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开始频频收购早一代华人无法持续经营的产业。他们有更加符合时代的经营思维,更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如今的13区华人社团也不再像早年那样低调,最近20年,每逢中国传统新年,他们都组织彩装大游行,规模一年比一年壮大,内容也一年比一年丰富,吸引着上万法国人前来观看。

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崛起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华人街区注入了某种自豪,当年浓厚的反共色彩已经逐渐淡去。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