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财政紧缩条约的局限

发表时间:

欧洲债务问题尚未解决。多数欧洲联盟会员国為防止过度支出所达成的协议,有助确保目前的债务危机不致重演,并使债台高筑的各国政府逐渐重建市场信心,但对降低借贷成本效用不大。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美联社报道,英国资本经济公司(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师罗尼斯(Jonathan Loynes)说:「理论上,这些办法应有助於降低过去2年来债务危机再次出现的风险。」

「然而此次欧盟峰会并没有提出的是,市场和许多评论家希望作為目前危机主要化解之道的行动,即由欧洲央行大幅扩大债券购买规模。」

财政紧缩条约对立即压低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高借贷成本,帮助不大。伦敦券商Monument
Securities分析师路易斯(Stephen Lewis)表示,金融市场真正希望了解的是,「欧元区各国政府和银行未来3个月期间将如何筹措资金」。

各国将减缩赤字,以使市场相信,这些国家有能力偿债。欧洲中央银行将有限度地购买这些国家的债券,以压低其政府的借贷成本。但在欧洲央行或另一机构并未承诺採取比较积极行动以消除政府违约的可能性情况下,债券市场将恐慌依旧。

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Mario Draghi)赞扬欧盟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达成的协议,但他似乎暂时反对欧洲央行大规模购买欧洲债券的主张,这不符合金融市场的期望。

意大利10年期债券的殖利率因市场更加怀疑其偿债能力而上升,昨天仍停留在6.55%上下。这种利率水準距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接受紓困时的利率,已相去不远。

仅意大利1国就有1.9兆欧元(2.5兆美元)未偿债务,且明年有3000亿欧元债务需要回购。全面来看,欧洲临时紓困基金只有4400亿欧元资金,其中部份已承诺為希腊、爱兰和葡萄牙融通。

欧洲各国已商定,对国际货币基金(IMF)贷放2000亿欧元,以强化它协助挽救欧元的能力。但分析师说,若要使债券投资人镇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

债务危机威胁的对象不仅是相关国家的政府,也包括对这些政府放贷的银行。欧洲各国商业银行都持有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而因市场担心该2国政府违约,以致这些债券的市值暴跌。结果各银行因太担心,而不敢相互拆款,这种信用紧缩在全球各地都能察觉。

在政治层面,英国的拒绝使这一条约的局限性更加突出。在英国国内,这一拒绝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

中央社报道,经过9日晚协商后,欧元区17国领袖,外加另外6个欧盟国家,全都同意签署严格执行预算控管的新欧盟条约,但尽管这对解决欧洲债务危机至关重要,英国首相卡梅隆(David Cameron)却独力否决这项新条约。

德国与法国原本尽全力说服欧盟27个会员国,同意修改欧盟条约,但却功败垂成,原因就出在卡梅隆反对放弃英国拥有的一些自主权。

卡梅隆回国却受到英雄式欢迎,疑欧派的英国媒体对他讚誉不绝,认為他能够维护英国利益。只是也有少部分评论家警告,伦敦当局身处危险孤立状态。

「每日邮报」(Daily Mail)大讚:「这一天,他把英国摆第一」。

热门八卦报「太阳报」(The Sun)头版放上卡麦隆化身二战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的照片,以斗大标题写著「去你的欧洲-强首相勇捍英国」。

而「泰晤士报」(The Times)指出,卡梅隆除了否决欧盟条约外「别无选择」。因条约各项措施给欧盟当局太多掌控权,但这些措施看来难以解决欧债危机。

不过左派媒体警告,成為欧盟27国中唯一拒绝签署「新财政协定」的国家,卡梅隆使英国陷入孤立且衰弱的状态。

「卫报」(The Guardian)头条写道:「卡梅隆放任英国漂流」。该报指控卡梅隆做出此决定,并非如他所说是為国家利益和宝贵的金融服务业,只是為安抚保守派的疑欧论者。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也相同悲观,头条写著「欧盟撇下英国」,并警告卡梅隆否决该条约对英国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