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经济与贸易

法银行经济师谈欧债危机的教训

发表时间:

本台经济与贸易节目曾介绍法国前总理罗卡尔(Michel Rocard)和经济师拉鲁图鲁(Larruturou)在世界报撰文,建议欧洲央行以超低利息迂回借钱给各国,帮助偿还旧债,化解危机。本台就此咨询法国银行经济师克利斯强-欧仁(Christian Eugene)先生。欧仁先生认为,这个建议是历史上“债务货币化”的变种,可能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难以预料的社会和政治连锁危机。他指出,央行的使命主要是避免通货膨胀,并向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广告

危机的起源

欧仁先生表示,现在的危机是西方20多年前埋下的种子。特别是柏林墙倒塌后,西方放松了警惕,觉得不再需要向前苏联共产阵营,展现自由世界的优越性。从那时起,西方力促全球自由化,开放边境,放松经济管理规约,导致经济金融化。

西方的开放政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等不发达国家实现了崛起。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体系飞快发展坐大,比如英国的金融业已占到了国内GDP的14%。

现在,银行成了经济的支柱,倘若缺了金融,特别是缺了银行贷款,经济根本无法转动。电子技术的发展更让金融界如虎添翼。现在,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只需按一下键扭,付账和转账几乎可以“光速”进行。

金融体系代替国家控制经济

20多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少依靠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越来越多依靠银行注入货币,也就是靠贷款刺激经济。然而制造业的凋零正是原罪所在,同时也是西方经济过度依赖银行的原因。

欧仁说,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倾向于相信贷款可以创造财富,他们在本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到亚洲后,就刻意刺激发展“靠钱生钱”的金融产业。现在大家才意识到,这样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多么危险。然而为时已晚,金融体系已经成了双面游戏高手:

一方面,银行变成经济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旦银行遇到困难,就像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银行那样,国家为防止整个经济崩溃,会不惜一切代价出钱相救,而国家的钱就是全体纳税人的钱。

另一方面,当国家反过来向金融系统借钱时,尽管许多国家债务都是为缓解金融危机背上的,金融市场却将利息越抬越高,以至于意大利国债回报率飙升到7%。

不过由于市场以匿名方式决定利率,所以没法将责任归咎到某个具体银行头上。也正是因为债务市场利率是集体和匿名的决定,它的力量就很难抗拒。然而从深层看,市场如果拿不准借款人偿还本息的能力,提高风险费也合乎逻辑。

央行购买旧债可能导致恶性通膨

对于法国前总理罗卡尔(Rocard)和经济师拉鲁图鲁(Larruturou)提出让欧洲央行超低息贷款,帮助各国购买“旧债”的方案,欧仁表示,尽管这个建议比其他的说法有些不同,但这种做法实际是回到“债务货币化”,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纸币,或1920-30年代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债务货币化的最大风险,就是引发难以控制的恶性通货膨胀,继而引发难以预料的政治后果。

欧仁先生说,央行的使命应该是防止通货膨胀和提供短期流动性,舒缓银行间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期限最多三个月。对于欧洲央行在德国坚持下,不肯效法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既大量购买欧洲长期公债,缓解危机,欧仁表示,美联储这样做,是占了美元是全球货币的便宜。至于英国为什么能置身于危机之外,欧仁说,英国早于欧洲大陆提前下手,首相卡梅伦刚上台就推出了紧缩政策。

欧仁还表示,欧洲央行其实对控制欧债危机起了作用,若不是欧洲央行悄悄收购意大利长期国债,意大利国债回报率很可能早已超过敏感线7%。至于欧洲央行买了多少意大利国债,自然是秘而不宣。否则市场炒家们会立即做出反应,将央行的努力化为乌有。

欧债危机的教训

欧仁说,现在没有奇迹可以让我们摆脱困境。西方各国政府都利用了金融市场:靠发行国债来支应预算赤字。然而,一个国家借债的基础,应该建立在该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之上。简单说,没有经济增长,债台就会越磊越高,该国到市场借钱的利率也就越来越高。然而,欧洲一些政府在没有保障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一味到债市去借钱。比如,靠做假帐加入欧元区的希腊,在其货币变成欧元后发现到市场借钱比从前便宜一倍,于是,希腊不但不思改悔,反而趁便宜又将国债增加一倍。

国家向金融界夺权后果难测

现在宴会结束了,各国都掉进了陷阱:金融界已经代替国家主宰经济,比如法国各商业银行的资产加起来等于法国GDP的三或四倍。

各国若想从银行手中夺权,除非采取强硬手段,宣布无法按期偿还债务。一般来讲,大部分国债都攥在银行手中。宣布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能免掉一部分主权债务,但许多财力不足的银行将会倒闭。而大批银行倒闭也将损害到个人储户的利益,一旦个人存在银行或保险公司里的储蓄化为乌有,将会有多么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还很难估计。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