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新闻自由

中联办破冰谈协稳 港记协反诘护求实

中国驻港机构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宣传文体部部长郝铁川打破惯例,出席香港记者协会午餐会,他在会上大谈中方的宣传口径,要求记者在社会出现危机时,首重协助政府恢复社会秩序,其次才是监督政府。主办午餐会的记协随即反驳有关言论,指记者的首要任务是告知公众,维护市民知情权,不应要求记者成为官员一部分。

中国驻港机构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宣传文体部部长郝铁川要求香港记者协助政府,引来传媒责骂。(2010/08).
中国驻港机构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中联办)宣传文体部部长郝铁川要求香港记者协助政府,引来传媒责骂。(2010/08). RFI
广告

香港记者协会是香港惟一的新闻前线工作者工会,曾率队访问中国,但因抗议中国无理拘捕香港记者席扬,发起抗争行动,从此与中国相关组织关系转冷,十七年来,双方没有官式来往。及至今年八月,基于中联办官员不愿接触不同意见人士,而香港记者返回中国内地采访亦出现不少困难的现实,记协于是邀请郝铁川作例行午餐会的演讲嘉宾,郝爽快答允出席,香港传媒一般以「破冰」形容郝氏出席记协活动。

学而优则仕的郝铁川十九日声称以学者身份探讨「社会秩序危机时期记者采访的法律环境」,他列举西方古今例子指出,当社会处于秩序危机时,言论和新闻自由都会受到限制,因为大家认同,当时最紧迫的公共利益,就是尽快结束危机,「协助政府执行应急措施成为媒体的首要任务,监督政府则是第二任务,媒体在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时要有所谦抑。」

他又说,社会各界应该尊重政府为了应对危机而拥有较大权力,危机结束之后,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可以审查有关应急措施是否合法合理。

郝铁川的相关言论引发传媒学者和中立业界齐声反驳,香港记者协会认为,记者的天职是把社会上发生的事如实告之公众,期间自然会发挥监督政府的作用,恢复社会秩序是政府的职责,官员不应将记者视为政府一部分,即使在灾难期间,政府及传媒亦应各司其职。

记协更指出,言论自由在什么情况下应受多少限制,国际公约有所规定,必须事前订明,且要符合「约翰内斯堡原则」,不能任意妄为,但这正正是内地官员的弊病。

熟悉中方事务的传媒人程翔解读说,郝铁川的演讲,反映中国内地会继续打压新闻自由并以此为常态的问题。官员在过往一两年均有打压香港记者采访自由的行动,例如阻挠记者采访维权人士的「公开审讯」和本月一日的撑粤语运动等等。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示,郝铁川的言论反映他将内地政府视传媒为其喉舌的思维套用在香港,但这并非香港人认同的核心价值,因为香港人一直认为传媒有责任代表市民监察政府。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亦不全然认同郝铁川的说法,认为在自然灾害和骚乱等社会秩序失衡时,可能涉及政府行为不当或政策失误,传媒会报道政府救灾和稳定措施,也会指出有否政策失误,不能以恢复社会秩序凌驾于监督政府之上。

香港人权监察亦发表声明,表示不能接受郝铁川的言论,认为有关言论显示出他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基本法》保障的新闻自由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承担,令人遗憾。

这是中国恢复香港主权后,中方官员第二次对香港传媒「指手划脚」。第一次是中联办副主任王凤超二零零零年时要求香港记者「不能散布、鼓吹『两国论』和『台独』的言论……传媒不应把『台独』即分裂国家的言论当作一般的新闻报道来处理,也不能作一般的不同声音来报道。」有关言论触发传媒和社会强烈反对,但传媒其后对台独的言论有所收敛。

相比之下,香港传媒对郝铁川言论的反弹,不及二零零零年时般强烈。

另外,有泛民主派立法会议员认为,郝铁川的说法是为要求香港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涉及的国家安全事宜进行立法,忧虑北京政府会以「国家安全」为名,钳制香港新闻自由,但郝铁川在席上回应记者提问时表明,他本人没考虑这问题,除了报上的讨论和揣测,他没有获得更多的消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