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社会

港府禁网上煽惑暴力言论 信息及泛民忧为「网禁」铺路

香港高等法院颁发临时禁制令,禁止任何人在互联网平台,包括香港抗争人士常用的「连登」及Telegram(Tg)发布煽惑他人使用暴力的言论。信息科技界人士忧虑,禁制令是要制造寒蝉效应,有损言论自由和信息港通,影响香港的国际形象,更忧虑这是为港府实行网禁鸣锣开道。

香港警察使用水枪驱散抗议者。
香港警察使用水枪驱散抗议者。 Reuters/ANUSHREE FADNAVIS
广告

这是港府三星期内第三次单方面向法庭申请禁制令以限制港人行为,资深大律师梁家杰表示,如此难以执行、存在灰色地带以及模棱两可的禁制令,法庭不应批出,呼吁法庭严谨把关,以免让人以为法庭配合政府来收窄港人自由空间,损害市民对法庭的信心。

在过去四个多月的反对修订逃犯条例风波中,不少人在网站「连登」和通讯软件Telegram去沟通、策划及动员,但港府昨(10月31日)晚发出公告,指律政司以公众利益守护者身分申请临时禁制令,以禁制任何人非法及故意在任何互联网平台或媒介(包括但不限于LIHKG连登和Telegram)上传播、发布或重新发布任何促进、鼓励或煽动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的信息,同时有意图或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害;及任何协助、造成、怂使、促致、唆使、煽动、教唆或授权他人从事上述行为或参与上述行为。

代表律政司的资深大律师杜淦堃陈词时表示,包括连登及Telegram等网上平台教人如何制造汽油弹、袭击警察或支持警察人士等,须予禁止。

法官高浩文颁下临时禁制令时指出,网上发布言论煽动他人作严重伤害或破坏他人财物,本身属于刑事罪行,法庭颁下禁制令目的之一,在于告诉大众,网上言论并非不受法律所限。临时禁制令的有效期将维持至本月15日提讯为止,届时法庭会决定是否延长禁令。

泛民忧为网禁先兆建制喜可更有效执法

曾任大律师公会主席的资深大律师梁家杰指出,现行法例已有条文处理相关罪行,禁制令是架床迭屋;而在已有法例的情况下发出禁令,明显是要令市民不敢在网上发表相关言论,以免面对司法程序,让人自我审查,制造白色恐怖和寒蝉效应。

他又说,禁制令执行上亦十分困难,以煽惑他人使用暴力为例,检控须证明发言者有煽惑动机,以及有人因相关言论导致他使用暴力,但现时google已有不少教人制造武器的文章,检方难以证明个别人士的行动受什么影响,更遑论港府会否向海外注册的网站传达禁制令。若不传达禁令,便难以用藐视法庭来检控相关网站违反禁令。

他续称,法庭考虑批出单方面禁制令时,若禁令难以执行、存在灰色地带和模棱两可,便不应批出,以此为原则,法庭不应批出上述禁令。

对港府最近接二连三成功申请单方面禁制令,梁家杰指出,律政司有「以法治人」(rule by law)的趋势,期望法庭谨慎把关,否则,客观效果上会让人以为法庭在配合律政司,收窄港人自由空间。

他认同信息科技界人士的忧虑,在明知作用不大的情况申请禁制令,是为「禁网」铺路。

信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亦忧虑,禁制令立下极度危险先例,犹如将中国「防火长城」的网上言论审查,引入香港,损害市民网上发表言论的自由。他更担心,港府逐步引入过滤互联网,显示港府别有用心,欲把香港变成「一国一制」。

香港信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方保侨认为,律政司此举似乎是「禁网」前的预备动作,因为「禁网」的难度较高,故先申请禁制令,禁止市民的言论,但有关做法已影响香港信息自由的形象。

他又从技术上指出,有关禁制令在执法上有难度,因为连登和Telegram的服务器都不在香港,而Telegram和连登的用家,身分亦不易辨别和追查。

香港互联网服务供货商协会主席叶旭辉更忧虑,网络服务供货商会成为禁制令规管目标。他指出,网络服务供货商只是提供服务供应,无法知悉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遑论Telegram等加密通讯渠道。

相反,建制派则欢迎港府的做法,民建联议员葛佩帆和经民联议员梁美芬均认为,获取禁制令后,当局在程序上可更较现行法例更有效打击煽动他人犯罪。

香港律政司在过去三星期已单方面成功申请三项禁制令,分别是禁止任何人堵塞21个警察宿舍及纪律部队宿舍一带的道路和损坏宿舍、禁止任何人披露警务人员及其家属的个人资料,以及今次的网禁煽惑暴力言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