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社会

和黄码头工潮结束 影响却深远

持续四十天的和黄集团属下货柜码头工潮,在获得外判商书面保证加薪9.8%后结束,但加幅远低于工人原先的双位数字加幅要求,而加薪方案的达成,亦不是与工会谈判达成,劳方形容,是次工运属「半杯水的胜利」,资方则损失以亿元计的营业额。有评论指,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工潮。

广告

但亦有社会学家指,事件已成功由工运转化为社会运动,并让市民认识到外判制度的无良、政府调解劳资纠纷的法定权力极之不足,对工运发展有积极意义。

在四名外判商连手抛出向所有工种加薪9.8%方案,并声言不会重返谈判桌之后,劳工处6日取得外判商书面确认加幅和承诺改善工人的吃饭和如厕安排后,同晚,发起罢工的码头业职工会召开会员大会,以绝大比数通过接纳外判商书面承诺的加薪方案。工会今天将协调外判商及会员的复工安排,预计日内可陆续恢复工作。至于在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办公的长江中心之外的示威,工会将在解决因其中一名外判商结业而令吊机手职系员工去向成疑的问题后才撤离。

至于隶属和黄集团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则表示,乐见罢工工人接受外判商划一向所有工种加薪9.8%的方案,认为这是对各方均有利的决定。港府亦发表欢迎声明,并指劳工处会继续与货柜码头公司(HIT)及其外判商跟进码头职业安全和工人健康情况。

对于是次工运的结局,亲北京的报章和建制派工会表示,是一个四输局面,工会拿不到要求的加薪幅度,工人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资方经济损失严重,货柜码头业声誉受损,部分更转移至中国内地。

不过,研究劳工问题的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导师丘梓勤反对用谁胜谁负来评论事件,他指出,加薪幅度从来都是要商讨的,不可能拿原来的要求加幅来定输赢。而工运迫使否认有责任的HIT及和黄也要列席劳资会议,工人的工会意识提高,从运动中汲取相对成功的经验等,均是这次工运的积极结果。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次工运已发展成为社会运动,工人揭露的不合理工作环境,外判制度如何向资方倾斜,令运动一开始便获得一些社运人士和学界支持,其后更发展至令中产人士和高收入人士亦加入支持工人行列,因为有关人士亦受外判制度剥削,而《雇佣条例》又未能保障劳工权益,劳工处斡旋权力不足,若资方拒绝谈判,政府根本无法定权力强制双方开会商讨。凡此种种,均令香港的深层次问题浮上水面。若资方仍不闻不问,相信日后会有其他工潮出现。

社会对是次工运的支持可反映在罢工基金的数额上,罢工不久后成立的基金,至今一个月内共筹得854万港元(下同,折合约83万欧元),筹款额是六年前扎铁工人罢工时成立的基金的十倍,而物资亦源源不绝运至罢工现场,十足是小市民连手对付哥利亚式的大财团。基金已分十次发放津贴予工人,帮补家计,而在罢工结束后,基金尚余228万港元,每名坚持罢工到最后一分钟的工人,预料可分得四、五千元。

相对工人,丘梓勤认为,港府表现很不理想,劳工处官员在如此大型工潮初期,基本上是「失踪」的,其后虽加入斡旋,但言论又偏袒资方,倾向叫工人接受资方建议。

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高级讲师蔡子强亦同意,码头工潮筹得款项之多,可谓创下香港工运历史新一页,而事件中持有HIT的和黄亦赔上了声誉,其以大欺小的行径,亦使该集团形象低落。他续称,工潮反映商界以传统「在法律框架内赚尽」,不谈社会道德的方式处理劳工问题,已不被社会接纳。

丘梓勤总结道,香港商家少谈企业的社会责任,只讲公关和环保,若政府不立法改善,以平衡劳资关系,但工人意识又已提高,日后工潮将会持续。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