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社会

香港英文水平每况愈下始作俑者原来是政府

自诩为国际都市的香港,一直为英文水平滑落的现象而忧心,著名的中国专家哈佛学者傅高义更指出香港在各项国际排名比试中输给新加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每况愈下的英文水平,但根据南华早报报导,原来带头歧视英文的,就是香港政府本身。

广告

英语的南华早报8日引述批评者指出,港府与传媒之间的交流,已经越来越忽视英文,而偏重中文。批评者指出,政府此举已有违《法定语文条例》中,中英文平等的原则。

报导指出,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很多司长和局长8年前开始撰写中文网志,到了现在已蔚然成风,然而网志并无提供英文翻译,尽管文章内容涉及重要的政策概念。

司局长们除了中文网志之外,还越来越多人以中文发表公开的讲话和声明,当记者追问问题时,也少有用英语回答的。

报导以特首梁振英为例,他从今年5月底之前的12个月期间,总共发表了61次的公开演说,同期他用英文发表了28次讲话,只有6次是以双语或翻译成英文的。

相对之下,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华在2004年发表了49次公开的讲话,都用上了双语或有英文翻译的中文讲话,其中9次讲话只用中文,两次只用英文。

又例如行政长官在立法会的答问大会,政府新闻处的网站并没有提供梁振英的开场讲话以及中文回答的英文翻译。

特区政府前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王永平说,自从他离开政府工作之后,即致力于凸显这个不平等的问题,他亦注意到越来越多官员在公开场合用英文交流,“连特首都没有带头示范,其他人又怎会遵守这个标准呢?”

王说:“作为一个国际和金融城市,特区政府一方面说要推广两文(中文、英文)三语(普通话、广东话、英语),但另一方面却减少用英文公开交流,这是可笑的。”

公民党的立法会议员毛孟静说,这是一个政府拒绝面对的问题,“我总觉得政府故意不用英文,来彰显香港是中国大陆的一个城市,英文只不过是香港人的第二语言而已。但这是不对的,因为英文与中文享有共同地位”。

中文和英文虽然在法律上享有共同地位,但官员经常讲一套做一套,报导以财政司长曾俊华为例子,曾俊华经常强调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重要性,但他自从2007年7月以来,写了340篇网志,解释他的政策和看法,但每篇都只有中文。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