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网文选刊

姜维平︰温家宝掛起了风向标?

本台推出《奇文鉴析》专栏,选刊网友来稿及网上时评类稿件。所刊文稿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评头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荐稿件。摘选文稿以文明、理性、独立、多元为准则,本栏以此自励,并同大家共勉。  法广编辑部 

广告

姜维平︰温家宝掛起了风向标?
作者 : 姜维平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2010年5月4日

围绕著温家宝的纪念胡耀帮的文章,海外媒体议论纷纷,莫衷一 是,一种是比较乐观,认为他是在为平反八九六四做铺垫,是中共政改的前奏曲;一种比较悲观,认为它不过是温家宝去职前的自 我申辩和良心发现,故不必过度解读。笔者倾向于前者,我认为它是一次意义非常重大的举动,是政改之前的一个风向标。

首先,温家宝在4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而不是在其它媒体上发表纪念胡耀邦的文章,至少说明了中南海的领导核心已基本上就下一步的 政改达成了共识,既赵紫阳和六四平反的希望是萌生了的,但阻力依然很大,主要来自于昏庸的江泽民和李鹏等一些前国家领导人,还 包括太子党薄熙来等一大批新贵,故此胡温联手,巧妙运作,在胡锦涛离开中国出访时推出,以便探听党内外,海内外的舆论反响,也试探一 下保守派的动向,再慎重行事。很显然,温家宝是顺从胡锦涛的,但假如胡在国内时他发出稿件,一旦有意外,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故 这次党内改革派的举动耐人寻味。

很显然,正确评价胡耀邦距 离为赵紫阳恢復名誉还差相当大的一步,但也不是遥不可及,一旦抵达此岸,中国民主化的前景就**廓清晰了,接下来六四血案,法 轮功等所有冤假错案都将获得平反,但最终是重復1976年粉碎四 人帮时的旧事,政权依然掌握在共產党的新贵手中,还是象赵紫阳晚年悟出的道理那样,搞宪政民主,政党轮替,不得而知。

这两种选择是根本的分野, 胡温所求的可能是前一种情况,但歷史的突变有自已的路线,不会局限于某些人的想像的框架,故只要他们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 的民主大潮就会推动他们身不由已地前行。到那时很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不过眼下,就温家宝的文章 看,他还是在就事论事,只是回忆了当年跟随胡耀邦下乡视察的一次经歷,他说,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著 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 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 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復。

但温家宝所讲的旱情,现在 正在中国的西南肆虐,而由江泽民,李鹏等人推举的新贵薄熙来也于西南的重庆,唱红打黑,风生水起,争得了不少民心,还在4月30日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百强人物,他的野心与手腕都对温家宝构成了威胁,而胡温举起胡耀邦的大旗,的确能和全 国最大的毛泽东塑像抗衡,而且还可以唤起人们对薄一波忘恩负义,陷害胡耀邦恶行的回忆和憎恨,由此可见,这是政治上的一著妙棋。

其实,中南海的高层权贵 里,习进平是一个最没有野心和权欲的人,我接触了几个报道过他的记者,有的人与其关系相当密切,都评论说他为人平和,宽容,从不公报 私仇,故相信海外有关此人主动请辞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这也正是薄熙来大肆表演,燥动不安的原因之一。所以现在对胡温即中 南海核心权力构成致命威胁的人是他,而不是另外的人,又因为薄熙来在辽寧工作时与军方将领徐才厚,『徐的亲友在大连长兴岛搞新港开发 和房地產,薄鼎力支持,故他名利双收;』吴胜利『海军司令,曾长期任大连海军水面舰艇学院院长,与薄私交密切』,于永波『大连瓦房店原籍,薄及其死党,在他身上也下了不少工夫』等 人的交情很深,他随时都有可能发动军事政变,返回北京,独掌大权,故胡温十分担忧。

就资歷来讲,薄熙来根本不 服温家宝,这是我所深知的。温家宝在文章中说,1986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 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的问各族干部群眾。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 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眾。当时,我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那时,薄 熙来刚从中办下派到大连金县当副书记不久,其作风飘浮,惯于内斗,正受到地方官员和群眾的排斥,如果不是薄一波求情于北京中南海的高 官加以护航,他一定会被大连市副市长唐某某等人赶出滨城,故此薄熙来看到这篇文章,一定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吧!

然而,就多年来的工作表现 看,温家宝和薄熙来的执政理念,行事作风很是不同,前者的亲民和实干,后者的浮躁和好斗,形成了鲜明的发差对比。他通过这 段回忆展示了自已思想性格发展定形的原因,即胡耀邦的感召和影响,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很有说服力。他讲述了1986年2月4日发生的故事,他说,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 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 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著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 著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

我想,类似的紧张行程安 排,从温家宝的身上也可以见到。接著,温家宝写道,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 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寧、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匯报,沿 途不断与各族群眾交流,了解他们的生產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眾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僕僕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温家宝用这些生动细节,是 要说明他的工作作风和对自身的影响。他说,时已立春,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 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眾代表见面。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 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这一细节说明了,胡耀邦深 知基层官员弄虚作假的手段很普遍,很高明,所以必须提防,才能知道下情,这也正是后面叙述中强调的“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 程”的原因,但胡耀邦也好,温家宝也罢,都不想或不能搞根本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比如开放党禁和报禁,提升乡镇民主选举的层 次和范围,让群眾一人一票直接选举领导人,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对此他们做不到!他们只能在维护现有的政治框架的前提下,靠个人品质 和良心办事,这正是一个好人的悲剧之所在!

因此,这篇文章是一个中共 僵化体制内的好人,对另一个逝去的大好人的追思,但他同样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回避了政治性敏感问题,比如胡耀邦去世后引发的 政治动荡,等等。这说明,他回忆1986年2月跟随耀邦率领考察组,歷时半个多月的西南贫困地区之行,其目的,一 是暗示党内改革派的势单力孤的艰难处境和运筹幃幄,志在必得的矛盾心情;二是彻底撇清自已与抨击普世价值的那些党内保守派人物的关 系;三是唤醒人们对耀邦美好的但却沉睡了的记忆,争取更多民心的支持;四是让人们通过这个风向标看到中国变革的伟大前景。

在文章的结尾处,温家宝概 括地总结道︰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著他 家客厅悬掛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这些都是事实,它有力地说 明了,在现有的一党执政的体制内,温家宝不是势力小人,不是两面派,联想到他在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中的表现,特别是在 刘晓波获罪的那些日子里,他在某些场合大谈“言者无罪”,其含义深刻。他是被共產党僵化体制瓖进了镜框的人︰他在向民眾真诚地苦笑, 委婉地表达他的心情,既想维护共產党的天下,又想拂去漫天的乌云,但这一切均是徒劳的,他和胡耀邦,赵紫阳类似,都是悲剧 性的人物!可能只有到了失去权力或倒下时才会知道,前甦联的格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叶利钦的勇气,结合于一体,对中国人民是多麼地重 要!

2010年5月1日于多伦多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作者供稿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