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网文选刊

丁东:被“和谐”的午餐

本台选刊网友来稿及网上时评类稿件。所刊文稿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评头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荐稿件。摘选文稿以文明、理性、独立、多元为准则,本栏以此自励,并同大家共勉。 法广编辑部

广告

网文选刊:被“和谐”的午餐
作者:丁东
(原载《纵览中国》2010年10月22日
 

今 天中午,有朋友邀请午餐。参加者中既有今年10月1日《执行宪法第35条,废除审批制,兑现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公开 信》的发起人,也有10月14日《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的发起人。当局提前获知信息,分别登门拜访,与邀请者和受邀者打招呼,并派警力值 守,这顿饭自然是吃不成了。

于我来说,吃不吃这顿饭倒是小事。但对当局来说,如此维护稳定是否明智,却是一件值得讨论的大事。

发 起10月1日签名的辛子陵先生我认识,他年过古稀,本是一位体制内改革的推动者,对胡温寄予希望。要求兑现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不过是促进当政者在不失去 执政地位的前提下,把宪法落到实处,因而得到李锐、胡绩伟、江平诸公的支持。发起10月14日签名的徐友渔等先生我也认识。他们都是理性的知识分子,其初 衷也是希望官方顺应人类文明趋势,化解官民对立,让中国变成真正的民主法制国家。这也是我乐于参与的原因。温和、渐进、非暴力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所以,他 们发起的公开信和声明,分别有数百人签名。这些签名者都是出自愿。即使有风险,也愿意承担。这和被《中国青年报》写进《诺贝尔和平奖究竟唱哪出戏》报道的 某些首都大学生,可谓截然相反。

按照常人的思维,当局对这些建言,本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不愿意 接受,也犯不着兴师动众,如临大敌。过去说,革命不是吃饭。现在不妨倒过来说,请客吃饭不是革命。但是,某些当政者不是这么看。他们惯常的逻辑是,一旦出 现与他们不同的声音,就是敌情。对付敌情的法宝,就是高压。按照这种逻辑,邓小平不惜用坦克镇压八九学潮,江泽民不惜用武力打压法轮功。本朝当政者面对 《零八宪章》一类的政治革新诉求,也没有跳出这种逻辑,硬是给刘晓波判处11年重刑,引起国内外舆论大哗。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从某种意义 上说,也是挪威人代表国际社会对中国当政者的又一次善意规劝。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当政者不肯接受这善意规劝,他们还要沿着原来的逻辑往前走。对外硬着 头皮顶住,用经济牌当筹码,与国际社会博弈。对内依赖警力,制止一切不同意见的表达,力求保持舆论一律的格局。

但 是,现在国人的觉悟水平已经全然不同。回想毛泽东时代,历次政治运动,毛要打倒谁,党内高层就跟着打倒谁,墙倒众人推。陈少敏在八届十二中全会表决开除刘 少奇时趴在桌子上不举手已经是奇迹。如今,当局的政治裁决却完全丧失了公信力,真心追随者寥寥无几。就是拥护者,也很少出于思想的共识,而多出于利益的维 系。平民百姓对当局说不,已经司空见惯。这样维持稳定很难,也很累。刘晓波只要关在监狱里,就永远成为当局左右为难的心病。“和谐”掉今天的饭局不难,让 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莫谈国事却很难办到。因为国人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也不再恐惧。

如今的刘晓波,倒 使我想起1936年的七君子。七君子原来是国共两党之外的中间政治力量,起码章乃器、王造时等人,并非共产党。但当局硬要罗织罪名,把他们投入监狱,其结 果是大失人心。七君子反而成为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现在刘晓波也是公众心目中的英雄。蒋介石一度明智,不但在次年开释了七君子,抗日战争年代还容纳这些社会 知名人士组织政团,参政议政。蒋在当时的政治威望曾如日中天。后来,蒋介石还是迷信以党训政,以武力清除异见,很快丧失人心,败走台湾。这段历史,仍然给 现实以有益的启示。

何时跳出陈旧的逻辑,以包容求得真正的和谐,须由当政者自己选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