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经济韧性”的提法在中国经济解读中能见度高

发表时间:

中国人民日报周一刊登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的文章称,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6.8%,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人工与资源环境成本持续上升、产能过剩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内经济背景下发生的。

广告

潘建成把这一数据解读为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文章称,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为应对外部挑战、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羁绊、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提供了较大的腾挪空间,利用好这一韧性空间,将推动中国经济更具活力。中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速加快说明韧性具有效益以及背后企业信心的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是如何产生的?……韧性来自近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取得的积极成效,推动经济运行进入价格回升、成本下降、盈利改善、信心增强的良性循环,”文章指出,中国拥有最多人口的大国所具备的市场回旋空间。

文章并称,中国经济韧性来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紧密融合所推动的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对经济产生的持续推动。

文章并强调,在世界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做好做足国内消费规模扩张、品质提升;提高宏观调控的质量和协调性,更精准地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改善企业家成长环境、拓展其发展空间。

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和内部各种环境的变化下,国家能及时灵活调整政策,有能力防范经济出现大起大伏,避免硬著陆。 

2016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时曾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

从2014年起,李克强多次提及“经济韧性”,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分析中国经济形势后表示,“这几年每年都有困难,但年年都顺利闯过来了,今年面对困难,更要激发韧性和斗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曾表示,中国经济未来会更好,中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面对全球经济下滑的大环境,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国经济韧性好,对中国未来经济表示乐观。对此,2016年博鳌论坛更专设有“经济的韧性”分论坛,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亚洲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明等经济学家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韧性”。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在2014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上指出,一个有韧性的经济就是政策和体制,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去激励一轮一轮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