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

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

发表时间:

乔治·贝克莱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广告

十八世纪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他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贝克莱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1710年发表的《视觉新论》 这是一篇关于人类视觉的一篇科学论文,主要对视力和视觉,所视之物的大小和距离等这方面的问题做了一个深入的研究。

接下来,贝克莱出版了一本关于知识的来源和知识的原理的书,书名叫《人类知识原理》 ,出版于1710年。贝克莱认为这本书对于思想之外的感知形式的描述还有待详划,于是在1713年出版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由此. 确立了他提出的主要的经验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阐述。

在这些唯心主义原则性的阐述里有一个贝克莱最有名的名言,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就是说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独立生物个体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没有感知个体,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对于这个理论,贝克莱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和推理。贝克莱指出:根本没有第一性的质,因为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他指出,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积累,习惯力量使之在心灵以内联合起来。否则就不能存在。譬如一张写字台,除非看见它,摸到它,嗅着它,有过他的颜色,形状,气味,它才是存在的:离开了感觉,或者诸多感觉的复合,组合,那便是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他著名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其理论与唯物主义相反对。这一理论的诞生之初期受到了很大的嘲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进步,这一理论时被绝大多数的唯心主义者所接受。

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形式之一,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观念的集合等等。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即贝克莱所指出的“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就是被感知” “对象和感觉就是一种东西” 等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这种观点颠倒了主客关系,把作为感觉和思维的源泉“客观事物”说成是感觉和思维的派生物。

贝克莱对“物质世界是真实的”这一观点心存怀疑。他利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提出疑问,他说:“世间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但我们并未感受到”物质“或”质料“。我们无法察知我们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认为,如果我们认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实体“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论。因为我们绝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支持这样的说法。

他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还说,我们所看见,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为天主”密切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造成那些我们不断体会到的丰富概念和感官体验“。他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之中。他是万物的成因,同时我们只存在于天主的心中。

贝克莱不仅质疑物质的真实性,他也提出了”时间“或”空间“是否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而已。

我们无法感知那组成我们的现实世界的物质,我们无法得知我们的外在世界是什么,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们是灵。

17世纪,数学工具微积分一问世,就显示出它锐利无比的非凡威力,许多疑难问题都变得易如反掌。但是,微积分理论的创立是不严格的,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和运用也是混乱不清的。因而,微积分从诞生时起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而贝克莱就是反对者之一。

如果笼统的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是否为0”的问题;就是无穷小量在当时的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是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矛盾,由此引发了当时数学界的混乱。针对贝克莱的攻击,发明微积分的数学家曾经试图完善自己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这使他们陷入了异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实际应用中大获全胜;一方面自己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

在1714年和1720年间,贝克莱在欧洲各国旅游,并传播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意大利,并且参观过很多意大利的风景名胜。在1721年,爱尔兰神学教会给他一个尊重的邀请,并此他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此后,他再此选择停留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主要教授神学和古希伯来语。在1721年2月,他被授职位神学教会的主教。

贝克莱在1728年和爱尔兰大审判法官约翰·福特的女儿安妮·福斯特结婚,此后,他去了美洲。他在现今罗德岛新港附近登陆,然后在米德尔顿那里购买了一个庄园。他还带来了一个他在意大利发现的英国画家,名字叫约翰·撒布兰特这个被称为美国近代肖像画的创始人。在庄园居住时,他计划在百慕大建立一个他所谓的“理想国”,和一所大学。最后都已资金的短缺而宣告失败。

贝克莱在1732年离开美国返回英国伦敦。返回伦敦后,贝克莱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他计划为在城市中无家可归的孩子建立一个"儿童之家”.在1739年贝克莱创立的“儿童之家”成立。贝克莱担任第一任“儿童之家”总执事人。在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英格兰某一地区的执行主教,他此后一直担任此份工作直到他的去世。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