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风土人情

勒·克莱齐奥的风格

发表时间:

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与其所处的法国小说环境中的新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情节的因果线性链和严密逻辑几乎是勒·克莱齐奥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都弃之不用的东西;其次,以人物为中心的地点、时间的统一也几乎不存在,人物的身份几乎是不确定的,但叙事者无处不在,他随时和人物合为一体,打破有可能局限叙事发展的时空界限。

广告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63年持续到1975年。在这一阶段,勒·克莱齐奥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疯癫、言语、写作等主题,着力进行形式方面的革新。当时的勒·克莱齐奥,是以革新的、反叛的作家的形象存在着,揭露西方都市的野蛮,勒·克莱齐奥也因此受到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的赏识。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勒·克莱齐奥的第二个创作阶段开始形成。他开始探讨更加个性化的、具有一定自传性质的主题。对少数民族的关心、旅行的诱惑力、童年等成为首选主题。勒·克莱齐奥以自己的多次旅行、美洲印第安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作品中,他提到旅行,提到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提到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利润、进步和舒适并不是勒·克莱齐奥本人感兴趣的价值,他的文笔显得朴实、精炼而又生动。勒·克莱齐奥的作品被视为对西方物质主义的批判,其创作基础是对弱者、对被遗弃者的关注,“挖掘最悲剧性的、最真实的东西,找出能引发情感的、可能把黑夜化为阴影的撕裂性语言,对传统文学的准则进行质疑”。 

从艺术手法上说,勒·克莱齐奥他用优美的词语构筑了一个与现实隔离的透明城堡,结构略显松散,堆积无序,内容不连贯。比如行文中夹有剪报和电话簿页、物件列举,甚至排字游戏,明显有形式主义的性质,可以看出是作者有意为之。但在后来的作品中他逐渐开始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对物件做细致且恰到好处的描写,使人想到新小说;人物不连贯、无意义的对话使人想起荒诞派戏剧:而许多跳跃性极大的比喻可说是象征主义式的,很有“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述哲理”的特点。

在叙事风格上,勒·克莱齐奥的小说与其所处的法国小说环境中的新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情节的因果线性链和严密逻辑几乎是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中都弃之不用的东西;其次,以人物为中心的地点、时间的统一也几乎不存在,人物的身份几乎是不确定的,但叙事者无处不在,他随时和人物合为一体,打破有可能局限叙事发展的时空界限。 

早期的勒·克莱齐奥几乎完全不顾叙事的线性发展,并且在叙事中插入许多非叙事因素:图片、剪报、歌词、标语牌以及各种符号,甚至还有自己杜撰的语言。但是到80年代之后,虽然时间的线性仍然不是作者考虑的叙事首要因素,而且作者调用了复调、多视角等大量的现代叙事手段,但由人物引领的,因为人物之间或人物与周遭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得到进展的情节却恢复了部分的社会性和逻辑性,从而勒·克莱齐奥也彻底挥别了所谓的“自动书写”时代。

 相反,与叙事结构对应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语言。勒·克莱齐奥的语言一向简单、纯净。慎用复合长句、慎用复杂的时态结构,但同时严谨地遵守法语的语法规范,这使得勒·克莱齐奥成为法语语言教材偏爱的编选对象。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