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新冠疫情延续加剧欧洲医药供需关系紧张

发表时间:

新冠病毒疫情自2020年1月底就开始让中国经济停转。这让欧洲越来越担心是否会面对药品断货短缺难题。欧洲医药署3月10日发表公报,表示目前尚不必担心医药供应链中断,但如果新冠疫情继续扩大,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性。欧洲联盟最近已经成立专门机构,联合欧委会以及各成员国相关部门,研究和确定需要优先采取的行动,并加强欧盟内的协调,以因应医药及医护用品短缺断货的情况。

法国药店越来越频繁面对一些药品断货情况
法国药店越来越频繁面对一些药品断货情况 Getty Images / Mark Gibson
广告

其实,欧盟境内医药供应链供需关系紧张早在新冠疫情开始前就已经出现。就法国而言,根据法国医药及医疗卫生用品安全署的数据,2018年,法国境内出现断货情况的药品种类是十年前的10倍!而且断货情况越来越频繁。医药工业联合会掌握的信息显示,法国疫苗和抗菌素药品、以及神经系统用药断货情况最为严重。这种形势令人越发担心在新冠病毒令中国经济停转,而欧洲医药和医护用品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供应链中断。法国卫生部长在二月中旬已经要求法国医药署对药品库存展开摸底,确定一切与中国生产线有关的、可能出现供应短缺情况的药品。

的确,这种医药以及医护药品供需关系紧张的局面,主要源于欧洲对中国的生产线的严重依赖。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欧洲制药业生产线逐渐向亚洲国家,尤其是向中国迁移,导致如今欧洲药厂所需的活性成分80%都来自欧洲境外,60%集中在亚洲的生产线,其中三分之二在中国,三分之一在印度。

所谓活性成分是药物的有效成分,这些活性成分与一些辅料合成后,最后制成药片或水剂等成品形式。目前状况是,活性成分生产主要来自亚洲国家,但后两个步骤仍然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完成。

生产线外移虽然降低了医药价格,但药品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变得难以控制。常见药品如退烧止痛类药物、疫苗、抗菌素以及某些癌症治疗药物等尤其依赖中国药厂的生产。但自1月以来新冠疫情在中国大爆发,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远超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医药产业当然也在劫难逃。中国三大医药集团的经济活动大幅减少。欧洲原本已经紧张的供需关系压力相应扩大。

但亚洲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并不是促使药厂外迁的唯一原因。近年来,欧洲民众对化学工业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越来越缺少信任,这也导致药厂为规避越来越严格的行政要求以及民众的反对而将污染度高的工厂转往国外。

不过,法国医药工业联合会肯定目前尚没有发现有与新冠病毒疫情相关的供货中断情况。各大药厂也都试图安抚民心,表示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2月中旬,国际药厂联合会也自在日内瓦表示,各药厂有足够的储备,目前尚不必担心断货。

就法国而言,法国药厂早就被要求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但这一切其实取决于疫情延续的时间长短。

新冠疫情再次提醒各国政府医药行业过多依赖中国带来的潜在问题。法国政府开始呼吁药厂重回本土,考虑以优惠税收措施,鼓励生产线回国。法国药学院也呼吁让医药产业原材料生产重回本土,因为把握药用原材料生产已经成为法国以及欧盟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将工厂回迁欧洲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是好几年的时间。

世界第五大药厂,法国赛诺菲集团近期已经宣布在欧洲开设一个新的分公司,希望带动欧洲的活性成分生产。该公司在欧洲有11家活性成分生产工厂,其中6家主要供应其他药厂。就该集团而言,赛诺菲自称他们所需药品的活性成分只有5%来自中国。但他们2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进口。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