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法国专家谈如何避免新冠危机引发粮食危机

发表时间:

过去几周以来,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观察到这一状况: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增添了人们对食物短缺的担心。无论是在法国、中国、美国,还是许多非洲国家的首都,超市里人们在大量采购,希望尽量多地储备,尽管供应充足,完全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有人们的恐慌心理、求助于“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之外,也的确存在疫情导致物流供应困难、人员流动受限引发人工短缺、以及一些粮食出口国表达出限制出口意向等。 

南非约翰内斯堡超市大量购物的市民
南非约翰内斯堡超市大量购物的市民 REUTERS/Siphiwe Sibeko
广告

正是出于对所有这些因素的担忧,三大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罕见在上周均发出警告,呼吁警惕疫情下全球粮食危机的风险。如何预防出现这一风险?怎样才能确保小麦、大米等粮食出口国保持其出口水平?法国粮农问题专家、著有《人道供应》、《零饥饿》等多部著作的布鲁诺 帕尔芒捷(Bruno Parmentier)日前受访本台法语“解密”栏目,本次专题我们就介绍他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是否存在发生粮食短缺乃至饥荒的风险?

首先,就目前是否存在粮食短缺乃至饥荒风险的问题, 帕尔芒捷表示,三大国际性组织同时发出警告,这的确非常罕见,也非常正式,但更重要的是搞清楚其背后的问题。首先人们可以从2007年粮食危机中找寻端倪,2007年,由于粮食消费连年增长超过粮食产出,在当年出现农作物收成下降,而全球谷物存贮不足,于是乎粮食价格飞涨,相当数量的粮食出口国关上国门,停止谷物出口,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谷物价格上涨三倍,此后曾有消息说全球35国出现了饥荒,一年内8千万人受到粮食短缺影响。在两年之后的 2009年,世界再次出现粮食收成降低,也再次出现粮食出口禁运表示,导致谷物价格再次成倍攀升。而2009年的国际粮价攀升被一些观察指很可能是导致当年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背后主因,这场波及多国的运动最早始于因饥荒导致骚乱的埃及,埃及政权其后被推翻,阿拉伯之春最终走向战乱,这一战乱今天在利比亚和叙利亚仍旧在持续。

那具体来看全球粮食供应的现状,一些国家粮食产量多于本身需求,一些国家粮食产出不能自给,而后者占到相当大比例,这一状况就导致一旦出现危机,吃粮要依赖万里外的出口无疑就变成非常危险的事。

俄罗斯等多国有意限制粮食出口可能带来的影响

俄罗斯稍早前透出有意限制今年5、6月份的谷物出口,在现实情况下尤其引发关注,因为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小麦出口国,对此帕尔芒捷表示,的确,因为这涉及到基础粮食的出口,如果草莓短缺,不会有大问题,但是如果是小麦或大米,则将非常严重。事实上,全球粮食产出大于本国所需的国家并不多,而谷物生产大国实际上是中国和印度,中国是几乎所有谷物类产出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大米、小麦或者玉米等,但中国自己就有14亿人口,因此消费了几乎全部产出,不是粮食出口国。因此,世界粮食出口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阿根廷,为数并不多。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气候因素,每年总会在这儿或那儿发生干旱、龙卷风等天灾,导致出口国不可能一年内都大量出口,因此最终一般会有十几个国家能够在保证自身供应之后保持对其他产粮不足国家的粮食供应,比如大米,出口国就是越南、泰国等为数不多的国家。而在另一方面,不能自给粮食供应的国家为数众多,这里有各种情形,有些国家国土面积太小而人口过多,最典型的就是埃及,埃及有1亿人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境内只有一条尼罗河,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4%,以4%的土地养活一亿埃及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孟加拉情况类似,人口多而耕地少,而且还常年有水涝灾害,因此这些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粮食自给;加之贫富差距,这些依赖进口的国家中,比如瑞士和日本等富裕国家,尽管粮食不能自产自足但其国民基本没有粮食供给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选择性不发展农业,首当其冲是产油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石油输出国发展农业,对他们而言,投资石油和天然气远比发展农业来的简单,比如阿尔及利亚,该国自独立以来,人口翻了三番,但农业生产并没有显著增加,这种情形和法国正好相反,法国自阿尔及利亚独立出去之后,农业增产翻了三番,相反阿尔及利亚在独立50多年来的发展导致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程度几乎接近于埃及。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越南等多国有意限制粮食出口将产生何种影响呢?帕尔芒捷分析指,由于粮食储备很少,必然导致小麦、大米、北非粗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价格的上涨,最贫穷人群势必将难以糊口,尤其是在各地为阻击新冠疫情而限制人员流动之后,对于收入受到影响的底层人群更是雪上加霜,可能从勉强维持生计滑向更危险的境地。因此说疫情导致饿死的人或将超过感染死亡的人并不是没有可能。

当今世界粮食储备的状况

那么,对比2007年、2009年粮食危机,与粮食减产储备不足有关的话,那么今天世界粮食储备的情况又如何呢?能否可能以储备充分而减轻危机风险呢? 就此帕尔芒捷首先分析指,当今世界储粮概念与过去已不可同语。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粮食需求大幅增加,而粮食供应仅一半是供人类食用,另一半则是提供给动物饲养,比如全球小麦产量的一半用于养猪和养鸡,百分之七十的玉米产量用于小牲畜饲养。由于牲畜养殖发展迅速,超出人口增长的需求,而农业产出并没有跟上,尽管农业的现代化在一些地区成功满足了增长的需求,但近20年来增长步伐放缓,化肥、杀虫剂的使用及土地产出降低等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世界粮农业的发展始终无法适应需求的巨大增长,某一大谷物产区一旦发生天灾就足以导致产出低于需求,目前出现这种粮食赤字的年份占到一半,因此也就做不到增加储备。

第二个原因,还有储备的不再流行,人们会因感觉国际流通更加便利和高效而减少储备,这就象今天法国的口罩贮备一样,十年前法国有高达10亿只口罩战略储备,而现在下降到仅一千万,就是认为没必要储备,粮食的情况也类似。 

那么现在粮食供应是否充足呢,帕尔芒捷表示,是有足够的粮食足以供养所有人,但有前提条件,这就是人们必须保持冷静,不能采取非理性措施,杜绝投机囤积,人为造成短缺、抬高售价谋取暴利。他认为,由于人的恐慌和投机性,出现人为短缺不是没有可能,但可以明确的是,目前粮食并不存在短缺,如果粮食出口国继续以合理的价格保持出口,其他国家的粮食供应不会有问题,这也正是三大国际组织联手发出警告的原因,呼吁各国应保持冷静,尤其不要发出错误的信息。

就国家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进口国,显然不希望国际粮价上涨,中国能否在粮价议题上施加影响力?对此帕尔芒捷表示,中国总体上粮食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最大的困难是大豆,因为中国的饲养业发展过快,严重依赖拉美的大豆出口,因此中国虽然是进口大国,但粮食进口并不具有涉及民生的战略影响,对中国来说,或许石油价格下降的影响更大于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但这种情况很可能随时会发生恶化,如果所有人都变得疯狂,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保持理智,避免在当前新冠疫情危机之上再增添粮食危机。

疫情下国际物流受限对粮食供应的影响

就新冠疫情导致多国采取关闭边境等措施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帕尔芒捷认为影响是有一些的,比如之前法国出口中国的奶粉就在中国港口因疫情延误入关卸货,对于欧洲来说,内部交换频繁,比如法国,法国出口小麦,但法广一半的果蔬需要进口,据悉自疫情以来,每天往来于西班牙供应产区和巴黎大区果蔬集散地的卡车仍在运行。因此帕尔芒捷预测限制流动措施不会影响小麦等谷物,但果蔬供应则会下降,这是因为果蔬的采摘依赖人工,尤其是价格低廉的外国人工,在法国261万农业从业者中,百分之八十是来自于北非及东欧的流动人工,疫情限流下货车虽仍可通行,但人员流动被停止了。果蔬农产业和这些流动人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当然也就意味着法国人今年将没有充足的草莓、小芦笋等春季时令果蔬,但这一局面并不会出现在谷物、土豆等供应上,谷物和土豆的种植收割都是机器化作业,因此除非出现严重的天灾,否则谷物等基础作物不会减产。

最后,帕尔芒捷谈到此次疫情对世界粮食供应模式可能产生的改变,他说,希望更多的国家重视发展农业,将粮食供应依赖于万里之外是极其危险的。而农业发展需要时间,至少十到十五年才能见成效,但农业是一国之本,如有条件,各国都应提高自给的能力,不能将如此重要而根本性的需求依赖于外部。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