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曼谷专栏

东南亚探讨后疫情时代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

新冠病毒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悲观媒体将其形容为恐怖时代的开始,因为任何想象不到会发生的事情,此时此刻都有可能会发生。亚洲地区更多媒体提供了积极寻求未来发展的真知灼见,新加坡政治领导人李显龙指出美中对抗不利于亚洲未来的发展,泰国经济学家颂魄教授建议疫情后对“全球化经济模式”进行合理性调整,印尼富商呼吁东盟各国强化地区平台的合作与团结。

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路透社照片
广告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6月4日透过个人脸书透露自己发表在美国刊物《外交》(FOREIGN AFFAIRS)上针对美国和中国关系的分析意见,强调了美中关系对亚洲安全与繁荣的重要性,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与美中两个国家都有密切关系,都不想被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美中两国作出的战略选择,将塑造新兴全球秩序的格局。大国竞争在所难免,但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才是对治国之道的真正考验,这将决定人类在气候变化、核扩散和传染病传播等全球问题上能否取得进展。李显龙强调2019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清楚地提醒人们,疾病不受国界限制,各国携手合作是多么重要。新加坡《联合早报》(Lianhe Zaobao)同天报道此译文的标题是:濒危的亚洲世纪—美中对抗的危害。新加坡领导人历来在引领国际形势发展思潮上不甘落后,李显龙主旨呼吁美中两国战胜分歧、建立互信,他因此成为新冠病毒疫情以来首位向美中两国公开喊话的东盟领导人。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院长颂魄教授(Dr.Sompop Manarungsan)针对中美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的影响进行分析称,首先受疫情影响后中美经济衰颓显而易见,北京政府放缓了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成长的推动,华盛顿同样不再预估本年度经济水平,如今美国经济出现不协调发展,即:金融面恢复迅速,而在体现民生经济的真实经济面(Real Sector)则形势严峻,预估未来经济复苏呈V字形趋势希望渺茫,未来长期的经济困顿和复苏或以底部拖长的变体U字形来加以实现。其次在后疫情时代国际间对外投资热情因为饱受打击而出现骤减,各国当局会在评估各自的风险承担能力后陆续出台针对跨国投资的限制措施。最后是全球化经济热潮出现降温并逐步进入合理性调整,往日“全球化经济”的重要地位或将被未来“邻邦型经济”所取代。东南亚各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后摸索出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大致观察可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恢复与发展本地经济;第二步侧重发展邻邦型经济;第三步逐步发展包括东盟、中国和亚洲南部在内的地区型经济;第四步恢复发展经过重新整合后的跨国跨地域全球经济,建立起使生产劳动力、原材料、生产系统、商品运输和销售更加合理的新型全球产业链。颂魄教授相信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引领下,数码化的虚拟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本流通、技术共享和创意交流之间进行整合,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机会。

面对疫情高峰期过后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被新加坡媒体誉为“印尼钱王”的力宝集团创始人李文正提出了新的发展观点,前提是东盟国家必须加强团结。李文正分享自己对全球局势发展的最新观察指出:当今世界格局出现了“去全球化”趋势,若要进入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必须具备六大要素,分别是“地大、物博、人多,内需市场大,工业产业链齐全和科技发达”,而在当前情况下,只有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以及欧盟和东盟符合上述条件。

积极主张亚洲国家致力于团结共同谋求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名泰国媒体人重新提到了印度经济学家贾拉姆.拉梅施(Jairam Ramesh)曾在2005年提出的“中印(Chindia)”一词,这是一个超越地缘政治概念的经济学术理念,强调将中国和印度的综合实力视为同一个结合型经济体,发挥两国经济优势进行互补,从而提高亚洲地区跟西方世界的话语权。这一概念给中国和印度度量自身角色和进行国际定位提供了另类思考模式。当然这需要跨越地缘政治概念的鸿沟,更需要中国和印度两个亚洲大国领导人的理性思考。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