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论坛

德中高层磋商与中国人权话题

发表时间:

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在世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在政治上的各种举措愈加成为倍受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人权和言论自由领域。4月28日,德中两国政府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了第六轮政府间磋商,双方除了探讨在经济与抗疫方面可能展开的合作之外,德国总理默克尔还明确提出了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担忧。5月3日,全球迎来又一个“世界新闻自由日”之际,中国以在2021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度180个国家的排名榜上,位列第177位的排名,再度引发诸多非议和指责。但是,针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中国立场一贯明确即:绝不欢迎外部干涉。

默克尔在第四轮德中政府磋商会议记者会讲话(2016年6月13日)
默克尔在第四轮德中政府磋商会议记者会讲话(2016年6月13日) REUTERS/How Hwee Young/Pool
广告

有分析指:中国正在利用经济实力产生的杠杆作用与政治意图结合在一起,以打造出一个以中国为样板的世界秩序模式。如何评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何鉴别中国在人权及言论自由等领域的种种做法?对此,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欧洲之声理事会主席廖天琪女士向我们阐述了她的看法。

法广:4月底,德中两国举行了新一轮政府间磋商。这大概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告别政坛前参与的最后一次德中政府磋商。默克尔明确提出了对中国人权的担忧。您是否认为:她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表明一种姿态?

廖天琪:中德政府磋商会议是一个双方高层固定的商讨机制。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是第六轮了。所谓高层,就是两方的元首连同内阁各部门成员共聚一堂议事。默克尔总理从2005年起就担任德国的联邦总理,所以每次的会议,德国方面都是她领头。2011年首次的磋商会议在柏林举行,默克尔夫人是东道主,中方是当时的温家宝总理率领十多位部长前来。回顾当年发表的新闻公报,双方要「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和媒体多方进行合作。

那时候中国还沉浸在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余波中,虽然务实,却比较低调。当时会议的核心就是经济,双方的相互投资、贸易额提升、技术人员培训等,在一切领域都强调加强合作机制。当时德国在经济和科技上似乎都还略占上风,盯准了中国的巨大市场。而中国还不敢嚣张、不霸气凌人。虽然那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被关在牢里,但是「人权」这个词在会谈中和公报里,一次也没出现过。

十年过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德国连续5年的最大进口国,也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德国的第二大出口国(美国是第一大),双方的年贸易额达到2121亿欧元。鉴于这种关系,默克尔夫人抵制住来自民间和媒体,甚至国际上关于中国人权的压力,即便她出力救人,也都是私下运作。比如她帮助刘晓波妻子刘霞2018年来到德国,但是在公开的场合,她都不发声,若真有什么,会由总统,甚至外交部长出面表态。

然而新疆维吾尔的情况非同一般,這二十一世纪「集中营」式地把上百万的异族人关押,被世界大国如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都指责为「种族灭绝」的事件,她不能在会谈时缄口。还有香港公然抓捕社会名流、民主议员和自由媒体人士,这些远远超出了国际政治的红线。

默克尔夫人担任德国四届总理,任期长达16年,今年秋天她将期满下野,她是个能力和道德都极为杰出的政治家,其政治生涯可圈可点,在国际和欧洲政坛上的贡献有目共睹。在她从政的最后阶段,她对中国的态度虽然力主「求同存异」,强调在气候、环境和贸易上必须合作,但是她也终于表态,公开直面中国人权问题,這既是个人的心声也为德国往后的对华政策开启了一条对等对话的序幕。

法广:欧盟近来也在不断协调针对中国的立场。今年三月,欧盟成员国大使协商同意,针对新疆维吾尔族人遭受大规模的迫害、对中国实施制裁。实际上,欧盟在针对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上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这次的决定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廖天琪:您说得对,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是很难达成一致,因为中国早就开始分化欧盟,对某些国家给予很大的利益交换,让他们成为中国打入欧盟的楔子。这次欧盟于3月17日就新疆「种族灭绝」的问题,对中国的4名在疆的官员和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机构进行制裁,能没有中国的「亲密战友」如希腊、匈牙利、波兰等站出来投反对票,实属难得。

其实这种制裁手段在西方是经常使用的,像对俄罗斯,欧盟就不时使出这一手,单就反对派人士纳瓦尼事件,欧盟就对俄国官员和机构进行制裁,更别说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入侵和干预,欧盟都强硬地采取制裁行为。欧盟这次的对华制裁,是继六四屠杀以来,首次的制裁行为。其实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质性。然而北京方面立即反弹,由外交部发出反制,对10名欧盟和欧洲国家的议员、学者以及2个欧盟的政府机构,一个德国,一个丹麦的研究机构发出制裁令,禁止他们入境中国、港澳地区,跟他们有关联的企业和机构也在制裁范围内。

中国的做法激起了欧盟国家极大的愤怒,纷纷召见驻该国的中国大使,表示抗议。媒体的反应很多,有些说「冷战」是否又开始了?这种说法自然太过简单。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不是双方对垒较劲那么简单了,因为商贸和国际政治,没有什么国家是遗世独立存在的,都是打碎了又重塑的泥娃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了。若要伤对方,也必伤到自己。因此制裁一般说来象征意义更为重要,像美国对伊朗那样致命的制裁毕竟是不多见的。欧盟这么做是表示民主体制跟威权/极权体制的对比,是价值观的差异,是道德的制衡,不具有任何经济上的伤害。即便这样,中国也不接受,反而作出了剧烈的反应,加倍的报复。

法广:德国在欧洲许多重大问题上始终占有领头羊地位,默克尔总理即将卸任,那么德国、乃至欧洲针对中国的政策立场会否随着她的退出政坛而改变?

廖天琪:默克尔多年来对中国采取「绥靖」态度,为对方保留面子,不去碰那敏感的人权问题。但是中国近些时以来,在国际上嚣张霸凌,王毅外长和杨洁篪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阿拉斯加会谈时的傲慢,一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就把义和团的阴魂唤醒,令那帮愤青愚民如痴如醉。我们看中国现在已经狂妄到不遵守国际外交礼仪,直接下里巴人的词汇都出口了。为何如此呢?这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误判了国际形势。中国在南海的野心,对非洲资源的掠夺,一带一路的举债陷阱,对香港、新疆人权的侵犯,对台湾的军事威胁,已经引起自由世界的警觉。

刚在伦敦举行的七国峰会上,中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在七国外长会议上,德国外长马斯就提出,不能因为经济利益的比重,而将人权和自由放在次要位置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更为坚决,这方面欧盟比较为难,毕竟27国要达成对华政策的共识,难度非常大。

默克尔今秋卸任总理职位,而如今绿党在选情上几乎能跟默克尔的基民盟平起平坐,而绿党推举出来的总理候选人是安娜莱娜·贝尔博克(Annalena Baerbock)

这位才40岁的政治素人,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却很明确,她说:德国及欧洲和中国的关系是威权力量和自由民主之间的「制度竞争」,她表示自由民主国家和欧盟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是一个价值联盟。她认为「一带一路」是强硬的权力政治,在新的欧中投资协议中,欧方没有充分谈到维吾尔民族强迫劳动的问题,欧洲必须确保来自强迫劳动的产品不会进入我们的市场。考虑到安全问题,她对华为5G等也持反对态度。

不管贝尔博克有没有可能胜选,成为下任德国总理,但是她的勇敢新思维一定能为欧洲的对华政策带进清新的气息。

法广: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之际,无国界记者组织发布了2021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度排行榜,中国在180个上榜国家中,位列第177位。您如何解读此一排行榜?

廖天琪:在新闻自由的排行榜上敬陪末座是中国的专利。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没有新闻和言论自由是众所週知的。在那裡不但真正的信息被屏蔽,而虚假信息、仇恨言论满天飞。举个例子:政法委新浪官方微博「中国长安网」在5月1日劳动节发佈一条信息: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印度单日新增确诊40万例#,旁边的两张配图,一是中国发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是印度当街焚烧新冠病毒死者尸体的火堆。这样野蛮、傲慢,没有人性的文图竟然出现在官方网站上,简直匪夷所思。上个月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和狱中作家委员会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有很多人因为行使言论自由,并在网上发佈有关冠状病毒情况的信息而受到迫害。声明中举出张展、耿潇男夫妇、陈秋实、方斌和李泽华等,他们不是被判刑坐牢如张、耿,就是「被失踪」,一年多以来,陈、方和李三人渺无音信,人间蒸发。

美国笔会也在4月23日发布2020年度全球写作自由度报告,其中指出文字狱仍然是专制国家压制不同声音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是全球关押作家和诗人最多的国家,高达81人因言入狱,其中一半以上是新疆、西藏、内蒙和香港的作家。报告也提到,死于新冠疫病的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以及中国公民记者,包括张展、陈秋实、方斌和李泽华,都因为报道记录新冠疫情而遭到了政府的抓捕。此外,河北网民 张文芳 因为在微博上以「玛丽莲梦六」为笔名,发表一系列关于武汉方舱医院的文章而被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因批评政府对于新冠的应对措施被软禁在家,遭中共当局「被嫖娼」,并被清华大学以「道德败坏」为由革除教职。因此,世界都知道新闻自由在中国具有什么特色:姓党、造假、散布仇恨,不肯这么做的人,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进监狱。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