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报纸摘要

费加罗报:一位接近中共政权的中国知识分子呼吁法国摆脱美国束缚

发表时间:

法国总统马卡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从4月5日星期三开始至4月7日星期五展开对中国的访问行程。此行的主要目的何在?双方领导人的对话将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对此,欧盟方面以及亲北京政府的学者纷纷作出了不同的解读。《费加罗报》和《解放报》刊出多篇报道,披露了马克龙充满挑战的北京之行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

法国报纸摘要
法国报纸摘要 RFI
广告

马克龙打算影响习近平对俄乌战争的立场

首先,《费加罗报》刊出一篇分析文章,着重描述了法国总统准备利用中国之行,能够影响中国国家主席的对俄政策,并为法国企业争取合同的打算。

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在未来数年演变为对抗,法国的目标是在与北京的关系中发出不同于华盛顿的声音。爱丽舍宫明确表示:法国与美国因为利益不同,因此对中国的立场也不相同。

马克龙邀请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陪同其前往北京,以此凸显仍将法中双边关系置于欧洲框架之内。面对中国政府,欧洲的力量胜过法国一国之力。冯德莱恩与马克龙达成共识:尤其在针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上,要采取一项“降低风险”的政策,而不是采取美国所要求的“脱钩”解决方案。

作为法国外交政策关注的重点,乌克兰的话题将成为马克龙此次访问的核心议题之一。巴黎希望说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普京施压,敦促其通过谈判步出冲突。

不过,大多数专家对法国与欧盟是否有能力改变中国政权的路线并在乌克兰问题上取得具体成果持怀疑态度。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东:面对中国,我们并不天真

另外,《费加罗报》披露了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东(Thierry Breton)针对这次访问寄予的希望。布雷东强调:中国即是贸易伙伴,也是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立场的确立表明:面对中国,我们并不天真。中国的政治规则并不是我们的民主规则。

布雷东专门谈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1023日获连任时发表的讲话,他注意到:这次讲话内容不仅涉及经济,尤其关涉安全议题,表明了北京政府的意志。因此布雷东认为:应摆脱与中国的“风险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提醒中国“伙伴”:欧洲是“一个伟大的大陆,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如果中国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渠道,我们对它而言,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出路。

一位接近党的中国知识分子呼吁法国摆脱美国的束缚

《费加罗报》在另外一篇报道中,披露了中国学者宋鲁郑针对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的看法。在马克龙即将启程的前夕,这位接近共产党政权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公报》上发表长篇呼吁,鼓励法国在中美对抗中发挥更独立的作用,他认为,法国在新的中美两级分化中有“底牌可以打”。相关媒体强调:宋鲁郑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证明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于西方模式的优越性。

作为复旦大学的研究员,宋鲁郑曾在法国生活过,对法国事务了解颇多,常在中国媒体评论法国政局。2019年,他在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l'IFRI)出席了关于“西丝绸之路”的论坛,并参加了关于中美竞争的辩论。

宋鲁郑极力推崇戴高乐将军当年极富远见,顶住重重压力,从而使法国成为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个西方国家。如今,法国应该再次采取戴高乐将军“富有远见”的政策,保持自身的独立,不向美国妥协。

宋鲁郑认为:美国对法国和欧洲造成了重大损失。仅以乌克兰战争为例,美国因素给欧洲造成的重大损失数不胜数:强迫欧洲付出巨大外交和经济代价放弃技术领先、成本又低、服务完善的华为5G、单方面从阿富汗撤军、借成立美英澳联盟(AUKUS)抢走法国660亿美元潜艇大单。

根据宋鲁郑的观点,欧洲不能在中美之间选边,因为实际上欧洲在重大事项上已经被迫跟随美国了。所以今天欧洲和法国的困境就在于它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中美之间真正保持独立并左右逢源。

为了说服法国摆脱美国的束缚,宋鲁郑展开了一场名符其实的外交游说。他表示:法国是整个西方唯一真正独立的国家,无论在安全能源和经济方面都能自主,其大国地位并不依赖外部。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国家利益需要进行地缘政治博弈。如果法国不想直接得罪美国,仍有很多牌可以打。比如它可以宣布参加今年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首个参加论坛的西方大国,另外,马克龙可以在访问中国时,表态支持两岸统一,而不仅仅是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作为结论,这位中国学者还向法国发出严正警告,他说:从历史上看,欧陆国家非常依赖政治强人。有历史巨人,就有超乎寻常的表现。从路易十四、拿破仑到戴高乐或者外交大师黎塞留、塔列朗莫不如此。如果政治人物墨守成规,无法冲破价值观等的束缚,不但不能保护国家的利益,甚至在竞争激烈的大国博弈中损己利人

中欧对话可能遇阻的三个原因

《解放报》也报道了法国总统的北京之行,欧盟安全研究所亚洲负责人爱丽丝-艾克曼对马克龙到访北京发表看法,并对马克龙与冯德莱恩可能在与北京展开对话中遇阻进行了分析。艾克曼首先指出:马克龙与冯德莱恩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敌视所有批评的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针对它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立场,还是针对它的人权观念。

冯德莱恩曾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与中国建立一种“开放与坦率”的交流。然而,达到此一目标并非易事,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北京一贯、并将更加坚定地拒绝讨论包括台湾、新疆或人权议题在内的任何敏感话题。第二,就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也很难与中国展开严苛的对话,因为中国始终拒绝使用“俄罗斯入侵”的字眼,也从未谴责过莫斯科的军事行动;第三,由于普世价值观的不同,近十年来,与中国展开对话变得愈加困难。

爱丽丝-艾克曼由此认为:毫无疑问,未来几天,即使各方领导人展开长时间的交流,也很难在北京建立 “坦诚”的对话关系。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