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拿破仑与中国5/6: 探秘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珍本中集

发表时间:

今年是拿破仑一世辞世两百周年纪念整数周年。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走访了法国东北部米卢斯大学与工业学会图书馆,那里收藏着一本拿破仑政令下印刷出版的世界第一部用两种西方文字撰写的,旨在为西方人提供了解中文渠道的中文-法文-拉丁文大辞典的珍本。1813年它的问世,为法国在欧洲汉学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一大辞典,也长久以来持续作为中西文字解读的重要参考,矗立在历史长河中。在上一期节目当中,记者采访了图书馆管藏品负责人Alice Caillé女士,了解了这部中文-法文-拉丁文大辞典的馆藏条件,和翻阅方法。这一大辞典因重达12公斤的体量,而让线上翻阅成为较为方便的方式。为它撰写线上介绍的研究员Céline Urlacher Becht女士目前在上阿尔萨斯大学任职拉丁语言和文学讲师,今天她将为我们细细讲解这部大辞典的具体内容。

208岁的汉学丰碑中西大辞典珍本实探-中集
208岁的汉学丰碑中西大辞典珍本实探-中集 © Ninan WANG
广告

Céline Urlacher Bercht:这本出版于1813年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当时一共印了1500份。它的意义可以说是完全在于它是第一部以两种西方文字,向西方人解释中文意思的印刷出版物。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印刷”二字,因为如果单看当中的内容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原创性,这也是围绕它的争议之一。不过如果从整体这个印刷项目来看,它的确是一场盛举,因为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来者也很难超越的一本经典作品。

这本书问世的时候,西方人对中文的了解非常的少,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已经没有基督教传教士了。一是中西礼仪之争,还有就是面对越来越具有威胁性的强势西方,中国关上了国门。欧洲人后因革命战争等原因,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上面,无暇顾及汉学,所以说,当时西方人对一本了解中国的工具书,是有需求的。对法国来说,出版第一本这样的大辞典,是一种自豪。

当时印刷的中法拉丁文大辞典在法国全国范围都有派发,因为拿破仑下令,往每个法国大学图书馆都送一本。就是这样,当时被派发到大学图书馆的大辞典,有些流传下来了。不过米卢斯这本不是这么流传下来的。我们这里的这本是科尔马那边的行政长官获取的,他在19世纪30年代,把这本辞典赠予了米卢斯工业学会。

这本大辞典一共有1200页,有12多公斤重。每个字都有编号,一共有13316个字。里面这些字由偏旁部首按序编写,从少到多;在每个字下面,有一个中文官话发音的标注,这个发音依照5音来标写,这个音标混合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的标音方法,编纂者小德金也在前言里面解释说,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标音方法,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创新,主要是为了方便西方人看懂该怎么读中文,因此偏向于实用性,而非学术性。

这场印刷术盛举,百年前已开始:这部大辞典使用的印刷字块,我们管它们叫“摄政王的黄杨木”,这是因为制作时期属于菲利普二世 (奥尔良公爵)的摄政王时代。另外,我们管它们叫“黄杨木块”,是因为它们可能使用的是黄杨木,但实际上使用的是梨木。菲利普二世把制作中文字块的工程托给了一个神父,这个神父名叫Jean-Paul Bignon。这位神父Jean-Paul Bignon是当时法国皇家学院和国王图书馆的主任,他把工程的具体监督交给了Étienne de Fourmont这个人。Étienne de Fourmont又是什么人呢?他在当时的法国皇家公学院,也就是如今法兰西公学院阿拉伯语研究所正式任教。1715年,这一中文字块工程动工,到1740年结束,制作字块的工人们不懂中文,他们是临摹了一些中文字,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字块。其中一些字块是40号大小,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印刷使用的就是这些,这种比较大的字块数量是最多的,也是质量最好的,还有一种字块,做出来体积比较小,错误也更多。所有这些字块都有编号,如今收藏在法国国家印刷局。它们现在所在的抽屉,就是之前最早的时候被保存的地方。这些字块的数目有比较大的争议,可能一共有13万只。后来,主监督人Étienne de Fourmont去世,他的徒弟们把兴趣转移到了其他的东方语言,中文字块这个项目就搁置了,这一搁置就是几乎一百年。直到拿破仑一世下令使用这些字块,来印刷中法拉丁文大辞典。Étienne de Fourmont生前出书的时候用过一些这种字块,他本人教过中文,还写过一些有关中文的书。他去世之后,这套中文字块的用途就非常有限了。所以说中法拉丁文大辞典的印刷,可以算得上是这些字块的第一次真正亮相。

(下集继续)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