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热闹一时的地摊经济昙花一现,很快被打入冷宫

发表时间:

新冠疫情暂缓之时,中国大陆民间自发兴起的地摊经济在官方倡导下,一时风起云涌,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议题的分析评论。

北京岳各庄农贸市场一角。摄于2020年6月17日
北京岳各庄农贸市场一角。摄于2020年6月17日 REUTERS - Tingshu Wang
广告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地摊经济成为大陆热点话题,起源是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他在考察山东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都是中国的生机。随后,大陆多个城市开始解封地摊行为,市场也反应积极,多个与地摊有关的企业股票接连涨停。当然,争议声也随之而来。”“现代城市高楼林立,不缺高大上的东西,恰恰少了一些烟火气。其实,夜市的烧烤、晨间的包子铺、街边的古玩新品等等,最能抚慰凡人心。本就扩大的阶层差异加上疫情期人际交往的疏离,可以通过地摊增加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交换,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城市压力、缓和社会冲突,让生活更和谐、暖心。 从这个层面来说,让地摊摆好是对一座城市包容性和人情味的呵护,也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于泽远的评论称:“对那些真正需要通过摆摊讨生活的基层百姓,官方重启地摊经济当然是一件好事,至少为他们增加收入提供了新门路。但是,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地摊经济可以是增加民众就业和收入的一个渠道,但要做大做强,恐怕已时过境迁。与正规商场相比,地摊经济基本不用租金,所受监管也十分有限,这是地摊的优势和利润来源。但正因如此,地摊所售商品的质量、尤其是食品卫生是否合格等问题,也会让消费者心存疑虑。毕竟,现今的消费者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更为挑剔,地摊经济很难再有当年庞大的消费群体。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地摊经济的复苏更加艰难。这不仅是因为很多消费者的观念已经‘升级’,也因为城市管理者不愿将过去几年整治环境的努力付之东流。”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地摊经济只是权宜之计,对于摆摊的人如此,政府政策也如是。能够从工作中得到稳定收入,谁也不愿意风餐雨露挣点蝇头小利,政府能够从商场店铺中获得足够的税款,也不会放宽地摊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地产商获厚利而加剧了商铺的租金成本,政府的税费太高又增加了经营负担,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导致经济疲软,新冠疫情突显了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商家和市民都不得不求变求新,应对这个过渡期。人们期盼疫情影响早点消失,地摊经济作为过渡期早点结束,但并不表示在此过渡期间就可以得过且过,政府在管理地摊的问题上不能过于严苛,使地摊摊贩不至于门槛太高望而却步,而且又增加管治成本,但又不能太宽松而留有后患,以免在过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收了再放、放了再乱的恶性循环中重蹈覆辙。”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透露,6亿人月收入也就在人民币1000元左右;他倡议发展地摊经济,”“主因在中国失业群体增大,贸易战影响和疫情冲击,导致中国6000万至1亿人失业。地摊经济可创造就业、活络经济。抖音流传的视频,空拍安徽合肥夜市地摊红火、数十万人头攒动,繁华盛况‘宛如清明上河图重现’。料想许多地方希望能这样,所以网民赞赏李克强的主张接地气。无奈昙花一现。不到两星期,‘北京日报’发动文宣认为地摊不适合北京后,各党媒跟进认为地摊经济有食品卫生、产品质量等问题;城管也出动取缔,热闹十天的地摊经济很快被打入冷宫。”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