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国际纵横

法专家谈乌战中的中俄与西方关系:新的地缘政治周期?

发表时间:

当普京在2月4号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在钓鱼台国宾馆成为疫情后习近平第一位接见的外国领导人时,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但20天后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侵略后,北京的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中国外交官强调与俄罗斯的关系坚如磐石,习近平和普京之间的友谊也不封顶;另一方面在联合国决议中两次投下弃权票。西方的制裁使中俄声明成为真正的考验。俄罗斯需要一条经济和金融生命线,希望把北京变成一个出路。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北京一举一动之际,尤其是美国和欧盟都不断发出警告时,中国毫无疑问面临着走钢丝式的微妙平衡,既要帮助普京对抗他们共同对手美国,又不想失去自己进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机会。尽管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2022年3月初称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但中国很清楚,它的行为也可能面临次级制裁的影响,所以中国目前扮演着平衡的角色可以形容为“中立但亲俄”。但这种局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北京利大于弊还是相反?会随着局势的进展是否会发生变化吗?中俄之间是两国关系还是普京和习近平或是领导集团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俄罗斯总统与中国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022年2月4日
俄罗斯总统与中国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022年2月4日 via REUTERS - SPUTNIK
广告

本台法广法语部的地缘政治专栏在题为“中国-俄罗斯与西方:新的地缘政治周期?”节目中邀请了三位中国问题专家进行讨论。本次节目就介绍他们的观点 。

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有什么样的进展?

亚洲地缘政治学专家皮埃尔-格罗瑟认为: 因为很难知道战争前两国关系的真相,所以也很难谈变化,我们都记得今年二月份普京对北京的访问,一方面,这是北京给予普京的优待,因为习近平两年来没有见任何外国领导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普京一个人在奥运开幕式的看台上眉头紧锁的画面,很难知道俄罗斯在当时是否获得了北京方面对其入侵乌克兰的绿灯,可能是,但也未必……或许北京要求俄罗斯不要在奥运会结束前展开行动,不要让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期间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的局面重演,所以,很难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究竟是两个国家之间真正的蜜月期,还是为了在入侵乌克兰之前,故意演给西方国家看的双簧,目的是表现他们之间的团结。

不限于实用性的理智婚姻  且在意识形态上契合

对同一个问题,欧洲安全研究所(EUISS)负责亚洲事务的分析师阿丽斯-埃克曼认为,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理智的婚姻,从2014年莫斯科入侵克里米亚之后,两国就开始靠近,而这并不仅限于实用性,当时就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开始转向东方,并不限于中国,目的是为其石油天然气找新的市场来应对西方制裁,或者维持广义上的贸易水平,当时有人断言中俄关系是实用性和短期的,不会长期延续下去,但现在回头分析就会发现,两国的关系不仅只在能源和经济领域,也包括了军事领域的合作:他们在地中海、波罗的海和南海,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和等地进行了联合军演,通常被认为是小型军演,但其频率之高还是让人感觉这两国不断接近关系,他们也开始共同研发军事设备,比如反导弹系统的警报…..值得强调的是,两国也在一些国际组织内进行合作,立场十分接近。所以可以说北京和莫斯科在理念,甚至是意识形态上都越来越契合, 或许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但他们对北约的看法一致,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说印太地区是亚洲的北约,而“北约”这个词在中国领导人口里说出来是贬义词,因为1989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遭北约轰炸,最近,北约又将中国列为广义上的威胁国,这更激发了北京的不快,宏观上看,这是一种后西方时代的世界观,这一点尤其是习近平上台后表现更明显,决心要 捍卫中国的利益,最后达到在多边国际机构和组织边缘化西方的目的——这或许是简单化的一种看法——但实际上中俄希望分享的是对世界的治理权,北京和莫斯科在西方国家衰落的问题上看法也雷同,比如他们认为在联盟内部有分歧,中国很快就指出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的不一致。从双方的讲话上看, 也能发现他们接近的迹象,比如对乌克兰问题上避免使用“战争”或“入侵”这些词,我自己认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没有任何疏远的迹象。最后要强调的是,普京2月4号在北京见习近平时签署了一个全面和用词强烈的共同宣言,比如,他们保证要在地缘问题上互相支持来捍卫利益等。在这个文件里虽然没有特别提到乌克兰,但是提到了台湾,俄罗斯再次确认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官方说法。

在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上,是否可以说是结盟?

法国政治学家玛丽-曼德拉斯认为绝对不能,首先要回到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因为这场战争不仅颠覆了欧洲的力量对比和安全问题,或许也对 全球的地缘政治造成影响。首先,这是两个独裁领导人的关系,他们利用虚假信息,谎言和捏造的事实,完全不能相信中国外交部长的话是真诚的,是方案性的,或者在做什么宣告。第二点,在她之前还能去中国,香港或上海等地受邀去参加讲座的时候,或者从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总是能感觉到中国人对俄罗斯的轻视,要了解中国的立场就要了解这种不对称性,要将其放到整个地区的背景下来看,包括和印度以及日本等国的竞争关系。另外要强调的是,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是最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之前,欧洲毫无疑问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也就是普京正在摧毁多年来和欧洲以及美国建立的关系。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中国和很多国家一样没有表态,2022年3月的投票对俄罗斯来说更糟糕,只有四个国家支持俄罗斯反对乌克兰,分别是朝鲜,叙利亚,白俄罗斯和厄立特里亚,另外还有35个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以及20多个非洲国家选择弃权,这是礼貌性的说“不”。曼德拉斯说她认为北京的立场可能会发生改变,而中国的官员也不断重复说他们反对外部势力的干预,一个主权国家领土完整超越一切,所以她不认为中共政权会对普京造成混乱的局面感到高兴。

中国给俄罗斯什么样的支持?中国是否错过了扮演一个调解者的机会?

皮埃尔-格罗瑟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已经多次表示在军事援助问题上有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如果给俄罗斯提供军援,就是跨过了红线,美国可能会扩大制裁范围,因为中国拥有的美元储备比俄罗斯更多,所以中国更脆弱。

至于中国是否会扮演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进行调解?实际上,中国和俄罗斯20多年以来一直在说,他们从1945年以来一直遵守联合国宪章,反而是西方人不断在违反,尤其是通过所谓的人道行动和干预行为等等;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是国家主权,所以中国一直以国际机构和联合国宪章的捍卫者自居,所以他现在面对的局面就非常复杂,而且,中国在联合国的乌克兰决议投票也是做了手脚的,因为之前对决议草案作了变动,以便让中国不和俄罗斯站在一起,所以,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他在第三世界国家前希望树立的负责任国家的形象毁于一旦。这个论点不可能用在台湾问题上,因为北京不承认台湾是个国家,所以攻击台湾并不涉及到主权,但乌克兰是主权国家。所以他认为中国目前遇到困难,但也不能抱任何期待,中国最初不愿意,现在也依然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尤其,中国今年秋天有重要的会议(决定习近平第三个任期的二十大),所以他们也不希望之前在国际上发生重大的事件。这或许也是普京在北京向他们做出的承诺。

美国向中国施压让中国表态,中国介入乌克兰战争有什么好处?

阿丽斯-埃克曼指出,不仅美国,欧盟也向北京施压。4月1号举行了欧中峰会,双方当天在很多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欧盟希望将乌克兰问题拿出来谈,但中国不愿意,中国还是希望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那样,继续之前的双边关系,这当然会与欧洲和美国造成分歧,甚至重大的矛盾,面对这一切,中国一直在躲避,并没有给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做出任何是否支持其俄罗斯盟友的承诺,相反,战争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反对经济制裁,可能也为俄方提供了军事支援,但至今还没有任何更多的信息予以证实。但很明显的是,中国继续与俄罗斯正常交易,尤其是能源领域,尽管有些企业做出了退步。尤其要注意的是,习近平和普京两个人的关系,他们从2013年以来一共见了35 多次面,所以,一旦开始质疑两国的关系,就是对习近平外交政策的质疑,  所以,应该注意中国政府的言论并不是空穴来风,独裁政府说的话也都有其涵义,值得分析,当中国说俄罗斯是它最重要的战略盟友时,就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中国实际上不愿意看到一个被削弱的普京政权?

阿丽斯-埃克曼认为:是的,习近平绝对不愿意看到普京政权垮台,我们谈到经济援助,军事援助,但不要忘了政治援助,外交援助,而且中国继续和俄罗斯在能源领域进行合作,也不要忽视宣传的作用,认为中国领导人这样说说而已,话语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中国领导人不会说他们不认同的话,他们说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责任人,就得信他们说的,因为他们现在就是这样认为的,当然我们的观点与他们大相径庭,而且事实与中国的看法也相去甚远,应该听他们说的。提到习近平担任调解人的角色问题,他期待的是让美国和北约共同参加谈判,但最后要向俄罗斯做出妥协, 对中国而言,做出让步的是应该北约和美国 ,中国指责是北约的责任,论点是北约四次东扩,当然这些都值得讨论,要和事实进行比较,但事实对中国和俄罗斯而言都不是问题,中国现在竭尽全力让俄罗斯未来继续留在国际组织和论坛中,比如,11月将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中国坚持要让俄罗斯参加,现在还不知最后如何,但目前在不知道未 来普京和俄罗斯的地位的情况下,中国显然在外交上继续支持普京,不论我们认为正确与否,中国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在两国关系上当然有不平衡性 ,在贸易上就非常不平衡,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俄罗斯排 在第十一,但两国在能源和军事和科技领域都有互补性,而且中国认为在重新谈判石油天然气合同时有新的机会可以抓住,中国可以在俄罗斯的推广,在世界 替代技术标准领域的推广领域,包括5G, 卫星,海底电缆,太空技术的推广等 。

中俄建力反对 "西方阵营 "的非自由主义集团,利大还是弊大?

法国的另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尼凯 (Valérie Niquet)认为,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中国立场十分模糊。她认为, 在2月24日袭击乌克兰三周前,中俄两国领导人在北京承诺建立 "无限制 "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本应证实出现了一个反对 "西方阵营 "的非自由主义集团,并对冷战结束时出现的国际关系体系提出质疑。俄罗斯入侵开始一周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重申,中俄关系 "坚如磐石",这是中国领导人将不断重复的论述。

但是,如果可以把习近平支持普京的帝国事业看作是一场赌博的话,战争进行到近50天还没有取得胜利,或者甚至连一个城市都没有拿下的结果,可能即将对中国产生反作用。自俄罗斯2月24日入侵乌克兰以来,作为2022年2月4日合作协议中所载的 "不封顶友谊 "的一部分,习近平给予普京无微不至的支持。中国拒绝实施国际制裁,在联合国投了弃权票,并转述了莫斯科将战争归咎于北约的说法。因此,乌克兰的战争已经成为专制政权的轴心和他们实现后民主、后西方世界的战略的一个实验室。

尼凯认为,习近平寄希望于俄罗斯的快速胜利,并打算让中国成为冲突的真正赢家。专制政权联盟有望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和新的突破,代价是俄罗斯因不可避免的国际制裁而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加。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吞并终于成为中国吞并台湾的最佳彩排。

但历史是永远写不完的,尤其是在使用战争的时候,我们知道何时开始战争,但不知道何时和如何结束战争。个人崇拜和缺乏制衡是21世纪专制国家的特点,这已将它们推向了边缘。

对俄罗斯来说,在乌克兰的侵略是一个四方面的失败:军事、经济、外交和道德。这一失败反映了中国的情况,并放大了中国的许多困难,今年秋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正准备通过赋予习近平第三个总统任期来祭奠他的权力。为了成为盟友,并共同憎恨民主和怨恨西方,中国和俄罗斯处于不对称的情况。俄罗斯是一个在人口上、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在下降的大国,致力于通过系统地使用武装力量来实现自给自足和获得领土的战略。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它的崛起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础上,由一个共产党领导,其合法性建立在中华民族的统一上,但也建立在确保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能力上。习近平支持普京的帝国事业的赌博,即将对中国产生反作用,因为乌克兰战争造成的地缘政治爆炸和经济冲击或使中国的稳定遭到破坏。

在短期内,住房崩溃仍在继续。意识形态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技术和私立教育部门的接管,导致活动和创新急剧下降。全球活动的减少和能源及食品价格的飙升,现在正使经济放缓的情况得到伸缩。从长远来看,全球化的碎片化使人们对承载中国四十年辉煌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产生质疑。对俄罗斯的支持也加强了中国形象的恶化,以及对其在台湾和中国海的权力野心和扩张的担忧。转向与民主国家的正面对抗,正如与欧盟峰会的冰冷气氛所证明的那样,经济、社会和外交成本非常高。对俄罗斯侵略的反应掩盖了西方颓废和不团结的假设。乌克兰也为台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尽管情况非常不同,但民主人民可以动员起来抵抗专制帝国的攻击的战略和手段。

尼凯分析指出,在习近平对普京的支持下,双重差距由此打开。中国的愿景和战略目标与俄罗斯之间的差距。习近平的路线与中国的根本利益之间存在差距。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